铁骨丹心 ——沙场内外的董其武将军(第4/6页)

董其武在这次阻击战中的出奇之处,是他不要援兵。以淞沪战役的经验来看,当时中国一个精锐师可以勉强抵敌日军一个联队。此战中,他以一个师硬抗三个联队以上的日军,艰苦可想而知。围攻五原之中,傅作义不断询问他是否顶得住,是否需要援军,董其武始终不松口。

等到傅作义打下五原,才发现董其武自己都到了战壕里……

在国军系统中,大多数将领都是唯恐援军不够快,不够多,“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是典型的台词。董其武为何反其道而为之呢?多年以后董其武在自己的回忆中才说明了他当时的心态——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坚定全军对攻占五原的信心。“傅作义先生身边当时已经没有什么部队了,这一点,我当时是一〇一师师长,我很清楚……”就在三个月前,傅作义曾经发动了一次和五原战役很相似的包头战役,以嫡系三十五军猛攻日本驻蒙军司令部包头。可惜,虽然占领了半个市区,但因阻击部队没有挡住日军的援军,功败垂成,留下了心理阴影。可以说,这次打五原,参战的将领们从傅作义以下都有一只眼睛盯着董其武呢。

这次再打不下来,对傅作义所部的影响将是灾难的。此战之前,日军在绥西的连续攻势已经将傅作义辛苦经营数年的绥西根据地逼到了绝路。失去了产粮根据地,傅作义已经把军官家属转移到兰州,如果不能夺回五原,能否继续坚持绥远的抗战;就是一个问号。

正是董其武的不松口,为傅作义吃了定心丸。人称傅作义手下第一大将,董其武的帅才名不虚传。

题外话,说董其武是傅作义军中帅才并非恭维。傅部讨论战略问题,能和傅作义平等而论的,大约只有董其武了。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中董其武的确是傅部一员上将,但作战之余,董其武在战略上与傅作义的看法却有些分歧。1946年11月,董其武接任绥远省主席,和傅作义谈心。傅作义提到蒋介石有意让自己入主北平,董其武对此的看法是“蒋先生让我们去北平,是想让我们担当华北的责任。我看,咱们不去给他担当这个责任”。傅对此有些不以为然,1947年秋,傅作义担任国民党军华北总司令,移驻北平,傅的同僚袍泽纷纷发贺电恭喜,唯一没有发贺电的就是董其武。耐人寻味的是,傅作义在华北打得热火朝天,却整整两年把这员头号大将放在绥远,可以说是对“家”的重视,似乎,也有点儿刘备东征不带赵云的感觉……但是,董其武对傅作义的忠诚却始终如一。北平和平协定的第二天,董其武就从绥远飞北平去见傅作义,一来表示支持,二来表示绥远听傅作义的命令,让傅深受感动。

不过,解放后有人问董其武1947年的想法是不是已经认为共产党会胜利。董其武却诚恳地说,我是认为把察绥两省搞好,三年就可以看出水落石出……

回到乌加河之战,这种恶战死守,董其武在傅作义军中打过很多次了,而他不要援兵的壮举,在国民党军中的确罕见。

根据我的了解,在整个抗战期间,如此咬牙不要援军的例子,在国军中,只有三例。除了董其武守乌加河,还有两例,一个是大战雪花山的西北军十七师师长赵寿山,另一个是淞沪抗战中的胡宗南。

说起董其武,正好可以连着一提赵寿山,董其武在国军中是中将,绥远起义后,在解放军中的军衔是上将。而赵寿山呢?是杨虎城的爱将,西北军仅次于孙蔚如的战将,抗战开始时担任十七师师长,出潼关抗日。《白鹿原》中的茹师长,原型就是赵寿山,后来在国民党军中做到过集团军总司令。他大战雪花山是在1937年的娘子关之战。当时,娘子关所在的东线是黄绍竑指挥的,但这位桂军名将在这里却是光杆司令,没人买账。他手下最大的战斗单位第三军干脆关闭电台,不和他联系,所以整个东线局面一片被动。唯一肯听指挥、肯打的,就是赵寿山的十七师。这一战,赵寿山死守雪花山十昼夜,咬着牙根不谈援军——他知道自己要也没有。最后是黄绍竑自己觉得太对不起赵寿山了,到处催援军,可是谁都不肯上前。这时,杨虎城教导团团长李振西电话串线,发现黄总告急,主动要求上前线,才帮助赵寿山撤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