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胡康谷口(第5/6页)

这倒也不是完全的调侃,在印度经过训练的远征军部队,作战常常通过完善的火力准备摧毁对方工事,然后有条不紊地控制各个要点,有鲜明的美式部队风格。这样做,伤亡小,把握大,但美军有的毛病也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对后勤依赖严重,消耗大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总是把架势拉开再打,很容易和对方打成“顶牛”,即便击败敌军也很难打出歼灭战来。抗战末期,日军发动雪峰山之战,洞口要隘失守,中国方面紧急调动新6军从缅甸空运湖南增援,但是最后把反攻的主力还是定为了18军,而以新6军为预备队。原因在于四方面军参谋长邱维达认为按照新6军的作战计划实施,结果很可能就是平推过去,将日军“推”回进攻阵地而已,收复失地没有问题,战果却不会很大。结果,第18军翻山迂回,突然出现在日军背后,与正面节节抵抗的第74军形成锤砧之势,在新6军和其他部队的配合下,歼灭来犯日军26000余人,史称“芷江大捷”,这也是中国抗日战场上最后一次大会战。

孙立人在于邦战役之后最初的打法,就是这样的平推战术。面对日军预设阵地,先摆开大炮轰击,轰完观察,如果还有活的,再轰。真轮到步兵冲锋再碰上鬼子,那属于事故。

他的老部下曾经评价过,说孙立人素来爱护部下,不喜欢打人员伤亡大的仗,是真正的“小兵之父”。

但是,这样一来,进展自然就慢些。

火力对日军并没有占到绝对优势。第18师团拼命将炮弹从孟关总部送到前方,这个师团从四联队普通师团改为三联队山地师团的时候,最主要的改进就是增强了炮兵配置,因此与新38师的炮战虽然处于下风并不是无力还手。而日军步兵经过新平洋、于邦两战,也领教了远征军强大的正面攻击力,于是采取了新的方法对抗这种美式作战方法,这就是完全的分散布阵,大纵深防御,最大幅度地减少每个阵地的守军人数,同时最大幅度地增多支撑点的数量。日军在散兵坑和隐蔽部里顽强组织抵抗。每当某个单独的火力点的机枪手被打死后,另外一个士兵就会从丛林里冲过去代替他操纵机枪。第18师团的军事素养和顽强的确有骄横的本钱,在于邦周围,经过一个星期的连续攻击,新38师才把他们所包围的每一个地段里的日军肃清掉。

此外,日军在丛林中大量部署的狙击手再次奏效。两个月中,远征军伤亡的连长级军官就达55个。

这段时间,可算是孙立人在缅北作战中最为沉闷的一段了。

不过,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中,孙立人完成了两件事,对此后远征军的作战起到了脱胎换骨的作用。

第一件事,他与史迪威商议利用美军控制的克钦族游击队,开展对缅北日军的谍报工作。史迪威接受了孙立人的建议,任命原搜索营指挥官潘德辉为克钦族突击队副总指挥,负责广泛收集日军在缅北的布防、后勤等情报。

克钦族又名山头人,是缅北地区最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民风彪悍,尚处于原始社会。史迪威对这些土著民族的作用一直很是重视,1942年曾派出一名叫做凯夫勒的上尉军官负责组织克钦族的敌后游击队,称为“Kachin Ranger”。由于美军采用了悬赏重金的方式鼓励克钦人袭击日军,克钦族游击队曾在日军背后造成极大影响。

克钦族“山头人”

但是克钦族原始的社会形态使他们对这些20世纪“文明人”的战争不明所已,而日军也在努力争取克钦族人的支持。因此,经常有克钦族人同时攻击远征军也攻击日军,而后分别到双方领赏的现象,让双方都头痛不已。

潘德辉的加入,使远征军对于争取克钦族的工作前进了一步,不仅局限于组织骚扰性的敌后攻击,而且利用克钦族可以轻易深入日军腹地的特点,收集了大量有用情报。这些情报,对远征军此后多次对敌后进行的迂回作战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