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密支那之一(第6/7页)

新一军在缅北作战时间更长一些,但是最后也是回到国内。新30师这支部队严格来说在印度组建,第一次作战在缅甸,颇为洋气,作战方式是坐飞机。因为是机降密支那机场,他们是坐着飞机,进入战场的。而且这次进入战场,给人一个感觉——他们很像伞兵。当然他们不是伞兵,他们是陆军,但是这一降导致了我们国家国民党军队第一支伞兵的正式建立。为什么呢?他的机降方式,第一次以实战的方式,类似于伞兵的实战方式机降以后,在客观上刺激了驻印军,要建立一支伞兵的愿望。

为什么促进了伞兵的建立?密支那机降调兵的迅捷方式,给驻印军指挥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训练了半天,最优秀的第38师穿越丛林,也要走七天,但是我们的机降部队几小时直接就到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建立一支真正的伞兵,这个部队就更不得了。因此在这个时候,既然驻印军是美军训练出来的,中国远征军指挥官向美军的指挥官提出了建立一支伞兵的要求。

恰好在密支那战役之后,美军的指挥官换人了。原来指挥官是史迪威,史迪威比较犟,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特点,凡是史迪威自己想出来或者启发他想出来的东西,史迪威是有可能答应的。但是你想好了告诉史迪威的,向史迪威提出要求的东西,史迪威多半是不会答应的。所以蒋介石经常把他想好的东西告诉史迪威,史迪威基本上是不答应的。而很多人,包括周恩来等共产党的一些人是启发史迪威那样想,史迪威往往会答应,这是史迪威个人性格中间的一个特点。

这件事我们想好了告诉史迪威,如果是史迪威的话,他绝对不会答应的。但是换了一个人,史迪威走了,换了魏德迈。

魏德迈原来是史迪威的参谋长。他这个人一是新来,要和大家建立更好的关系;第二个他不像史迪威那么犟。中国人向魏德迈提出来要建立一支伞兵,他立刻说这是一件好事,从军事上、政治上都是一件好事,有没有可能实现呢?想建立一支伞兵,关键是到底有没有伞兵装备呢?他就打听了一下,还真有。不过不是给中国的,是给印度的。英国的总司令、英国驻印度司令跟麦克阿瑟要了伞兵的装备。美军在太平洋战场是有空降兵部队的,太平洋战场有空降第7师、第11师。仿效这样的部队美国给印度准备装备,建立伞兵。这批装备运过来之后,印度人做事不像中国人,他慢吞吞成立一个司令部之后再成立学校,把人训练之后再说。装备放在一个地方,是闲在那里的。于是这个装备,谁先用都可以的。心里有这个谱之后,美方就答应了郑洞国建立一支伞兵部队。

郑洞国立即开始筹备这件事,可是中间出问题了。魏德迈在昆明,因为总部在昆明,参加一个舞会,碰到另一个前任远征军的指挥官,现在在昆明担任防卫司令的杜聿明,他是第一次远征军的副总司令。杜聿明也知道远征军搞伞兵的事,杜聿明就给魏德迈说,你们有没有装备,我有支伞兵部队,有多大规模,我已经练了多久了,等等,现在就是苦于没装备。魏德迈非常惊喜,中国人做事真快,我们刚刚开始谈,这边已经编制好,营地有了,已经训练了。

事实上,杜聿明说的和魏德迈想的是两码事。杜聿明说的是,他确实有一支伞兵部队。他是很新潮的人,他听说德国的伞机战后很受启发,就想我是不是能搞一个?他当时没有把降落伞想得那么复杂,认为就是一个伞,跳下去。于是调了两个营的人训练,练的时候叫做鸿翔部队,他们想不到伞是什么样子,想成了滑翔机,于是叫鸿翔部队。这些人也不知道练什么好,中国人教中国人,谁也没见过伞兵,练爬绳子,练特种兵课目,练了一两年谁也没见过伞,也不知道伞兵作战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