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战的主要特征[1](第2/8页)

这种战争的结局不能依靠某些聪明的将领指挥棋子来决定,也不能由某些军事事件来决定。百万高度文明、有觉悟的人民是不会把他们的未来托付给别人,也绝不会把他们的命运寄托在一个“雇佣兵首领”的英雄主义身上的。两个国家的队伍肯定不顾一切地直接战斗,任何一方除非全面崩溃,否则绝不会后退或认输。这种崩溃只有精神和物质受到严重的摧残、折磨才会发生,它几乎不受战争中纯军事活动的影响。

这就说明了为什么赢得军事胜利最多的国家成了战败方,也说明了战争的持久性是因为需要打败的是一群国家而不是一群军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战胜国和战败国在战后所处地位的不同。

武装部队只是国家人力、物力的一小部分,当战争仅由这一小部分决定时,无论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不会受到触动。战争的影响并没有被人们感受到,它只不过是获胜的一方向战败国索取赔偿后开始新的战斗。但是一战却用掉了参加战争的民族的所有资源,一方的全部力量在另一方全部力量的打压下完全瓦解。胜利者筋疲力竭,失败者一无所有。战败国像经历了强大的风暴袭击被破坏得体无完肤,而战胜国也用尽了全部力气,却发现并不能从败给他的敌人身上找回补偿。

用倒过来的望远镜,我们就能理解这场战争的社会性,认识到它所带来的后果。能够首先认识到现状会导致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是有好处的,虽然认识到这一点并不难。为了证明这点,我引用1914年8月11日都灵《人民报》刊登的《谁能胜利?》一文中的几段话:

今天要说这场巨大战争的结局似乎是大胆的,但并非如此。这场巨大斗争的各种因素在大的方面是清楚的,因为它是由参战国全部物质和精神力量所构成的。今天各国不再把它们的命运交付给一支军队,军队一旦被打败,国家也就战败了。今天的斗争范围更大更复杂,这是国家之间而不是军队之间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战场上一次胜利或多次胜利并不足以决定结局,更重要的是国家的抵抗能力。

如果我们根据军队的实力和部署、它们的可能行动、参谋部的各种准备来进行预测,我们将犯大错误,因为我们忽视了真正的对抗力量——国家本身,军队只不过是斗争中的代表。不是法国、俄国军队对抗德国、奥匈帝国军队,而是法国、俄国、英国对抗奥匈帝国和德国,这个差别是很大的。

在这样一场巨大的斗争中,德、奥军队想要通过内线作战取胜,是注定要失败的妄想。德、奥迟早必然会发现它们面对着整个法国、整个俄国、整个英国,胜利将属于懂得在战斗中如何更有利地运用兵器、力量、信念进行抵抗的一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海港被封锁,陆地边界被为生存而战的敌国所包围,正如被一个铁环锁住。它们像一对野猪被一群猎犬紧逼在洞穴里,左奔右突,这边冲开了,那边又收紧,而猎犬越来越凶猛,野猪直到力尽被咬死,森林中响彻负伤猎犬准备庆贺的胜利吠声。

这篇文章写于一战第一周,是对大战做的一个预测。好像预测战争的主要特性并不难,其实不然,各国政府并没有看到即将发生的战争必然具有的特性。

今天,人们不会相信德国参谋部中有教养、智慧的人只要完成一次出色的军事行动就坚信“德意志高于一切”,更不会相信德国的管理者也接受了这一信念,可事情却偏偏是这样的。

这种奇怪的现象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其他怪现象早已存在,尽管战争慢慢走向总体化,可政权和军权的分界却越来越明显。当政府头领统治人民时,这两种权势是重合的;而当政府转为人民意愿的代表时,政权和军权之间就产生了矛盾。依据自然规律,战争越是需要平民参加,平民就越是会把有关战争的事务委托给他们绝对信任的专门人员。民事与军事之间建起了一堵隔断的墙,切断了彼此的了解。墙内人从事的工作在普通人眼里是难以理解的、神秘的,他们甚至会带着崇敬的心情去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