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战的主要特征[1](第3/8页)

那个圈子里做出的任何决定都会被人们轻而易举地接受。当危机爆发时,国家的命运就完全依赖于这些名义上很有能力的人,而他们却是一直脱离国家的生活、工作和活动。一旦宣布战争,政治家们将停止活动,把战争的任务交给军事家们,他们则袖手旁观,军事当局也试图缩小政治活动而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按性质,政府人员不能任职军事事务,政府却有权力任命和罢免最高指挥官。这种任命和罢免只凭借一种判断,而这种判断却是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做出的。显然,国家将为这种责任上的怪事付出代价。

许多国家都存在这种状况。在意大利,我们的国家首脑凭借其聪明才智结束了这种状况。政府的首领也是武装部队的首领,对战争部署有最高的控制权,必要时,他将拥有战争的最高指挥权。

对战争特性不了解的后果终于在战争本身表现了出来。德国总参谋部由于只相信军事当局的作战计划和能力,从而断定用较低的代价也能迅速取得胜利。这种错误的判断建立在对形势的错误评估之上,而当时的政治家也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认为它是绝对胜任的机构做出的判断。如果不为总参谋部的声誉所惑,认真研究一下问题的实际情况,他们可能对形势就有比较正确的认识,看到失败的可能及战争要付出的惊人代价,他们对这场赌博就会犹豫不前。

陆地的战争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战争开始到马恩河之战,第二时期是从逐步建立绵亘的战线直到战争结束。第一时期比第二时期持续的时间短,它只是一个调整时期,外表看起来和以前的战争几乎相似。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是一场运动战,每次的交战都不会取得决定性结局,只是导致形成了绵亘的战线,成为一战的最主要形式而已。

从经典的观点看,德国的战争策划在战略上是无懈可击的。这使人们想起了拿破仑,他是建立在著名的内线机动之上的,把自己置于中央位置,利用自身的优势,依次打击周围的敌人。当然,为了成功,必须在其他敌人围攻自己之前果断地击败其中一个,否则他将被重重包围,陷入困境。对德国来讲,他们必须在俄国人全部出击前打败法国的陆军,因此他们以自己强大、无懈可击的军队,对法国人发动了一场迅速而坚决的进攻。为了尽快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他们避开了正面进攻而只进攻它的左翼。虽然这样做必须经过比利时,但是他们也毫不犹豫,因为战略需要如此。虽然他们知道冒犯比利时会促使英国参战,但他们希望英国的陆军并没有做好战斗的准备。通过法国左翼迅速到达它的首都巴黎,由此获得的战略成果被认为超过了比利时和英国的参战。一旦打退了法国的陆军,他们就有足够的时间去进攻俄国人及可能参战的英国人。因此,德国的总参谋部并没有完全认清形势,把战争看成了传统战场上的棋局,执行了它的经典计划,使英国用全部力量投入了对德国的战争。德国政府跟随总参谋部之后,宣布条约作废。

信奉相同理论的法国总参谋部的战争计划也是天真和急躁的,没有考虑到敌人的作战计划及其兵力规模。很难找出比法国更简单的战略了,它可归纳为几个字:“前进,相信胜利!”在经验丰富的19世纪,就没有人会把国家的安全寄托在这种简单天真的理论之上了。法军总参谋部无疑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但他们却守着老一套不肯前进,受一种貌似神秘的信仰影响而脱离现实,这种状态直到被事实严厉冲击至失败为止,空谈爱国和没有准备的行动就是法国天真的计划。

事实上,比利时到瑞士的整条边界都驻有法国军队,在中后方有一支后备队,负责在敌人有任何动作时突击并打倒它。法军在部署完成之后,计划用全部武力从两翼同时发动进攻。法军总参谋部虽然意识到德国意图突击它的左翼,但它对可能发生的状况考虑不周。法军的打算不过是当德军通过比利时时,自己的左翼向西北方延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