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纠缠不清的结盟(第6/7页)

能让鲁登道夫担忧的事情并不多。他觉得已经取得了一次彻底的大胜利,这次胜利是一次改变历史的胜利,胜利的满足感使他感到一种像冬天晒太阳般的愉快。他在西线正在集结一支力量惊人的军队——有191个师的兵力,大约350万人——这支军队已经接受了新进攻战术的培训,渴望上战场。

他计划在几天后将举起手中的大铁锤,发动大战历史上一系列最沉重的打击,希望就此打倒敌人。如果他能赢得最后胜利,德国将是东方和西方的主人。

背景:阿拉伯的劳伦斯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有一场截然不同的战争正在西奈沙漠的边缘展开,战场在苏伊士的东面、巴勒斯坦的西面,交战双方是英国和土耳其(但实际上是阿拉伯人上战场牺牲)。即使这场战争在最激烈的时候,它的规模与欧洲的战事相比,都应该算是一场小型战争。如果从合适的距离观察这次战场,它似乎给人一种奇妙的异国情调。

与欧洲战场相比,这里比较容易出英雄。在欧洲战场的战壕里,大规模的炮轰和机关枪扫射把那些还没有来得及做英雄的候选者提前埋入了地下。沙漠之战则不同,人们戴着包头巾,骑着骆驼进入战场。任何英国绅士都能做到这些。有了这般的可能性,于是出现了大战历史上最浪漫的阿拉伯的劳伦斯的传说,贝都因人叫他“El Aurens”。

故事开始于1916年9月,埃及首都开罗。英国外交官罗纳德·斯托斯(Ronald Storrs)准备去红海东面的汉志(Hejaz)地区。斯托斯想与圣城麦加的阿拉伯酋长谢里夫·侯赛因及其追随者建立联系,此前,英国人曾开导并贿赂了这位酋长,劝他起来反叛对抗奥斯曼帝国,英国为此做出一些庄严的承诺(但英国并未履行这些承诺)。后来,侯赛因真的起来反叛了,土耳其人予以回击。一支由德国军官指挥的土耳其军队在2月和8月进攻了苏伊士运河,这条运河自北向南流过西奈沙漠西面,是英国与印度、远东保持联络的咽喉。虽然土耳其人后来被击退,但仍然威胁要消灭由侯赛因的部落勇士组成的小军队,并计划占领麦加。

年轻的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Thomas Edward Lawrence)此时刚获得中尉官阶不久,他要求做斯托斯的随从。他那时的年纪只有二十几岁,是一名没有作战经验坐办公室的情报官,供职于新成立的阿拉伯局,这个机构的任务是制定英国的阿拉伯政策。劳伦斯对他的上级说,他想收集阿拉伯军队的信息,希望能发现有能力、可靠的阿拉伯领袖。他的上级同意了;显然,他在开罗办公室并不太受欢迎,没有人“焦虑地想把他留下”。

他的故事是人与环境完美匹配的典型。劳伦斯出身于一个姓谢坡曼的准男爵家庭,他是家中五个男孩子之一。他与家里的女家庭教师一起私奔了,为这桩丑闻他不得不改名换姓。不过,他此时已经对阿拉伯世界有相当多的了解。他在牛津大学求学时,对中世纪的军事堡垒非常着迷。在他还是一名大学肄业生时,曾周游奥斯曼帝国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研究十字军东征时建造的堡垒。他的研究成果以书的形式发表,获得最高的学术荣誉,并获得一笔旅游奖学金。从1911年至1914年,劳伦斯从事考古学挖掘工作,这项工作使他获得了更广博的有关阿拉伯人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

大战开始时,劳伦斯在英格兰,他进入伦敦战争办公室工作,任务是绘制地图。1914年底,他获得一个去开罗工作的机会。他的长相非常不像后来在电影里(电影的名字是《阿拉伯的劳伦斯》)扮演他的彼得·奥图尔(劳伦斯比较矮,有一个突出的下巴),不过他的智力非凡,做了大量有价值的工作,他常常盘问战俘、分析从间谍处获取的信息、绘制地图。1915年,他的两个兄弟死在西线战场,这改变了他对西线战事规模的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