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全面战争,还是有限战争(第5/14页)

1951年1月8日,朝鲜北部白雪皑皑,朔风怒吼。

成川郡君子里志愿军司令部,彭德怀接到柴军武的电报:金首相拟10日晚赴彭总处商谈尔后作战问题。金日成认为部队休整时间不宜过长,有一个月即足,若时间过长,待河川化冰后,增加部队运动困难。

彭德怀看着柴军武的电报,当天与苏联驻朝鲜大使拉佐瓦耶夫的争论历历在目……

拉佐瓦耶夫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向日本关东军进攻时,进入朝鲜的苏军集团军司令员,苏军撤回国后,他即改任为苏联驻朝鲜大使,实际上是朝鲜人民军总顾问。当拉佐瓦耶夫得知彭德怀下达结束第三次战役的命令时,立即与彭德怀会晤,指责道:

“哪有打了胜仗却不追击敌人的?哪有这样的司令员?”

彭德怀冷静地回答道:“经过三次战役,我军伤亡很大,兵员不足,现已很疲劳,又没有制空权,后方供应上不去。敌人是摩托化,我军是两条腿,这怎么能够追上敌人呢?而且如果再将敌人压缩到朝鲜半岛东南角,敌人集中了,又有洛东江阻隔,更不利于我军歼灭敌人。”

“歼灭不了敌人,我们多占领一些地方也是好的。”拉佐瓦耶夫不服地说。

“歼灭不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占领了地方也保不住,地方还会被敌人夺过去的。因为我军并不占优势,又是疲劳之师,后方空虚,供应也补给不上,增援部队还上不来。”彭德怀反驳道。

“只要我们继续追击,不给敌人喘息时间。敌人肯定会继续败退。敌人为避免被歼灭,肯定会撤出朝鲜。”

“敌人是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来侵略朝鲜的,因此肯定不会轻易撤出朝鲜的。你们说,敌人肯定会退出朝鲜,那么就让敌人自动退出,这对美国来说,不是可以留一点面子吗?这比逼着敌人退出不是更好一些吗?何况依我军现在的情况,也不可能逼迫敌人退出朝鲜。”

入朝以后,彭德怀襟怀坦白,处处以身作则,对金日成等朝鲜领导同志和苏联顾问谦逊礼让。中、苏、朝三方之间相敬如宾。但是,在作战问题上,中、苏、朝三方之间曾经产生过分歧和争论。

第一次战役后,中、苏、朝发生了第一次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采取诱敌深入呢,还是采取乘胜追击的战术”。彭德怀进行了耐心的说服,终于使苏联顾问和朝鲜同志接受了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

彭德怀后来回忆说:“第一次战役是在志愿军不意之中与美李军遭遇,我们利用了志愿军(人民解放军)特有的灵活机动,在北镇、云山地区消灭了李承晚伪军一部。敌人利用机械化迅速退集清川江左岸,并在新安州、价川地区构筑野战工事,严阵固守。当时,敌人技术装备比我军是占绝对优势的,我军如果采取粗鲁的强攻,是毫无取胜把握的,而且很有可能打败仗。我们当时采取了故意示弱,纵敌骄傲和诱敌深入的战术……这是当时进行第二次战役唯一正确的战术方针……但是朝鲜领导同志,当时不同意我们这个作战方针,他们当时忽视了敌优我弱的具体条件,主张乘胜追击。我们当时如果不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同意他们的意见,那是肯定不会取得第二次战役那样大的胜利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连战告捷,取得了第一、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在此期间,朝鲜人民军隔在三八线以南的部队逐渐收拢,并补充了大量的兵员,至1950年11月中旬,人民军在北朝鲜地区的部队已有4个军团,计17个师另两个旅两个团,共16.8万人。另外,留在敌人后方进行战斗的第2军团有一个师另一个旅一个团。其中,人民军第1军团4个师计4万人已投入一线作战。人民军刚刚恢复战斗力,情绪很高,积极要求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