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全面战争,还是有限战争(第6/14页)

这时,志愿军在朝鲜参战的部队共有9个军30个师,共38万余人。中朝一线作战的部队共计42万余人。从11月份开始,苏联防空军部分部队出动到鸭绿江的上空作战。此外,朝鲜人民军尚有一部分空军可参加作战,志愿军空军也将参加实战练习。于是,中、朝、苏三方作战部队的协调指挥成了作战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前两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在朝鲜人民军零星部队的配合下进行战役行动的,如在第一次战役的东线战场,志愿军第42军在人民军一部的配合下,完成了黄草岭、赴战岭阻击敌人的任务,有力地配合了西线战场作战。但是,中朝两国军队在组织指挥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体系。中朝军队在战役行动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有效的协调与指挥,造成在作战中有时发生混乱现象,影响了战役行动的顺利展开。例如,11月4日,志愿军第39军正在博川东南围攻美24师,而朝鲜人民军坦克师却奉命向顺川挺进,误击志愿军围攻部队,使被围之敌逃脱。另外,在物资供给、交通运输等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体系,有时形成忙乱的局面。尽管这些现象还没有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但必将给以后的军事行动造成不利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解决朝鲜境内作战的统一指挥问题,11月3日周恩来致电柴军武并告彭德怀、高岗:“目前正值战役间隙期间,毛主席向金首相建议,可否于本月10日前后到彭德怀同志处与高岗、彭德怀两同志晤面,商讨在朝作战和供应,朝鲜人民军和机关进入东北后的训练安置及其他一切问题,不知金首相意见如何,请速询告,以便通知高岗同志赶往。”

11月7日,彭德怀就开辟敌后战场、中朝两军如何配合作战、对俘虏兵政策以及对逃避兵役者政策等问题,以协商的方式请朴一禹回满浦面见金日成。11月11日,彭德怀向毛泽东、高岗报告了以上问题的商谈结果。在中朝两军如何配合作战问题上,金日成同意派参谋担任通信联络,交换情报,不同意朝、中两个司令部靠近,更不承认联合形式。彭德怀在电报中强调:“事实上现在迫切需要统一指挥。”

11月13日,毛泽东在致斯大林的电报中,将彭德怀提出的中朝两军统一指挥的建议转告斯大林,以征求斯大林对这一问题的意见。彭德怀建议,希望金日成同志、斯蒂科夫(苏联驻朝鲜特命全权大使)、彭德怀组成党的三人小组,负责决定军事政策,包括建军、作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以及与作战有关的许多现行政策,求得彼此意见一致,以利战争。毛泽东在电报中最后指出:朝鲜的战局,是可以转变的。现在我志愿军16个师在朝鲜西北战线方面,已给敌人第一个打击,初步地立稳了脚跟,只要能再给该线敌人(8个师)以一个至两个较大的打击,就能将该线的防御局面改变为进攻局面,而这是有可能的。东北战线方面,我志愿军仅有两个师,敌人(5个师)还很猖獗,现正增派8个师去,准备给敌人一个打击,转变该线战局。现在的重要问题是朝、苏、中三国在那里的领导同志们能很好地团结,对各项军事政治政策取得一致的意见,朝鲜人民军和中国志愿军在作战上能有较好的配合,并能按照斯大林的提议,有相当数量的朝鲜军队和中国志愿军混合编制在一起(保存朝鲜军队的建制单位),倘若如此,胜利是有把握的。11月16日斯大林复电,表示完全赞成由中国同志来统一指挥朝鲜境内的作战,并将同一电报发给金日成和斯蒂科夫。

11月15日,金日成、斯蒂科夫前往志愿军司令部,与彭德怀、高岗就中朝两军统一指挥等问题进行了协商。

12月3日,毛泽东、周恩来与前来访问中国的金日成在北京就朝鲜战争的若干重要问题举行友好协商。在会谈中,毛泽东就朝鲜战争发展前途及今后方针,回答金日成:战争有可能迅速解决,但也有可能拖长,我们准备至少打一年。朝鲜方面也应做长期打算,并仍应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敌人有可能要求停战,我们认为必须承认撤出朝鲜,而首先撤至三八线以南,才能谈判停战,最好我们不仅拿下平壤,而且拿下汉城,主要消灭敌人,首先全歼南朝鲜军,对促进美国撤兵会更有力量,美国如承认撤兵,联合国有可能在同意中苏参加的条件下,主张全朝鲜人民在联合国的监督下,选举自己的政府。但美国的诺言和协定不可靠,故应从最坏方面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