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巴巴罗萨[126](第5/10页)

德军势如破竹,在一些地区尤其如此,比如波兰的东南部城市利沃夫。在那里,德军被当地民众视为解放者,因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德军的战术准备和情报工作做得非常扎实,而苏军方面却是一片混乱。不仅如此,来自苏军总部的反攻命令又使这一切雪上加霜,导致一支又一支苏军部队在不知所措中束手就擒。指挥苏联西方面军的德米特里·巴甫洛夫[159]将军遭到解职,并以作战不力和叛国罪被枪决。在博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左翼,赫尔曼·霍特[160]所指挥的装甲集团军到达了维尔纽斯[161],前方就是明斯克[162]。随后,霍特兵分两路,于6月25日冲破了苏军的两个集团军群。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右翼,德军将领古德里安迅速推进,部署了一个大口袋,把4支苏军部队装了进去。德军的先头部队在别列津纳河形成合围,随后赶到的步兵随即封住了袋口。在北边,截至6月26日,德军已经在西德维纳河对岸建立了多个桥头堡。在中间,德装甲集团军绕过明斯克,把苏军围在了两个大口袋里,一个在比亚韦斯托克[163],一个在沃尔科维斯克。陷入包围的苏军部队被切断了供给,他们对战事的发展毫不知情,只能在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下分崩离析。到6月29日,29万名苏军士兵已经投降,不过位于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的要塞却坚守到了7月12日。部署在那里的苏联军队在3个星期里损失了50万名士兵、1 200架飞机、5 000辆坦克和1万门火炮。德军的北方集团军群也取得了类似程度的胜利。他们花了两天时间打下立陶宛,其中一支部队在战争的头一天就突进了90公里,以便为关键的渡河战役做准备。德军的南方集团军群进展稍慢,因为他们所面对的苏军最为强大。结果,这对德国人倒是一件好事。A集团军司令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命令德军将领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集团军在7月11日推进到距离基辅数公里远的地方,但是久攻不下。不久之后,苏军将在这里蒙受重大损失。斯大林消沉了近两个星期,7月3日才在广播上发表抗击纳粹德国的演说。这时,在苏共中央政治局极为小心地提出了一个建议之后(当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到达斯大林位于乡间的住所时,斯大林还以为他们是来要求他下台的),苏联终于组建了一个中央防御机构。随后,苏联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动员,即便60岁的老人也至少要从事挖掘战壕的工作,有时要冒着炮火一天挖12个小时,只是,这些努力大多于事无补。

有一位苏联人非常了解当时的形势,而且意志坚决,头脑冷静,他就是斯大林的“救火队员”——格奥尔基·朱可夫[164]元帅。朱可夫似乎有一种非常罕见的气质,使得斯大林不能像震慑他身边的其他人那样震慑朱可夫。而且,朱可夫在1939年与日本的边界冲突[165]中打了一个大胜仗。他知道他在做什么,并且会毫不妥协地把他要做的事情贯彻到底。朱可夫建议,苏军西方面军现有的前线部队应当在德军到达基辅前退防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一线。这两条河流一条向北,一条向南,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只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留下一处狭长的地带。这一地带的两翼相对安全,所以可以在这里组织防御,同时在防线后方组建预备队,并从西伯利亚增调军队。实际上,苏联所有受过一定军事训练的士兵能组成600个师,大约1 400万人(包括中亚[166]人),这一数字是德国所预计的两倍。而且,苏联在短时间内做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决定,将相当规模的工业撤到了乌拉尔河以东。这一决定是五年计划办公室的沃兹涅先斯基在6月24日做出的,它改变了乌克兰斯巴顿盆地[167]和第聂伯河下游扎波罗热[168]的工业,那里的涡轮机都被尽数毁坏。莫斯科地区撤出了500座工厂和50万名工人,使苏联的兵器工业能够在乌拉尔河以东的哈萨克斯坦[169]地区存活下来。一到达那里,这些工厂就开始实行配给制,并尽可能开足马力投入生产(英国的飞机制造工业也是如此)。接下来,他们将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