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巴巴罗萨[126](第7/10页)

这就是著名的莫斯科大恐慌,凡是经历过它的人都在潜意识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苏联共产党、总参谋部和苏联政府乘坐专列离开莫斯科,去往了伏尔加河沿岸的萨马拉。在莫斯科,很多人趁乱打劫。在市中心新建的公寓大楼,管理者与抢劫者沆瀣一气,直到秘密警察部队进驻,将打劫者射杀。斯大林公开表示自己将留在莫斯科,11月7日[179],他主持了庆祝十月革命34周年的大阅兵。10月13日,德军已经抵达加里宁[180]到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斯科西北130公里)再到卡卢加(莫斯科西南145公里)一线。莫斯科已经变成一座堡垒,妇女和儿童都在成吨成吨地挖土,并且没有挖土机来帮他们的忙。现在,莫斯科已经开始遭受空袭。德国人尽力绕开了这些工事。但位于莫斯科南部210公里的工业城市图拉还在抵抗。10月18日,德军对莫扎伊斯克防线发起了进攻,并在10月27日攻克了沃洛科拉姆斯克。但是天公不作美,汽车几乎无法前进,导致部队补给异常困难。在气温下降,冻伤增加的情况下,缺少过冬衣物的德军实在难以为继。德军能够使用的汽车只剩1/3,步兵师的战斗力也只剩下1/3,60万匹强壮的德国战马日渐衰弱,不断倒地死去。

到1941年11月15日,正当大地已经封冻之时,最后的决战开始了。德军两个装甲集团军意图从北侧包围莫斯科,在莫斯科以南的另一个装甲集团军意图通过科洛姆纳从莫斯科东侧与北侧的德军形成合围。这一压迫性的攻势一度起到了作用,日落时,德军军官已经能够通过双筒望远镜看到远处克里姆林宫的金色圆顶所反射的太阳光。莫斯科就在眼前了。德军已经前进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家乡——红波利亚纳。这里距离莫斯科只有不到20公里远,但是图拉的抵抗仍然在继续,导致古德里安始终都无法从南侧靠近莫斯科。由于莫斯科南、北两侧的坚决抵抗,博克尝试直接从西侧进攻莫斯科。但是,他的坦克所剩无几,进攻发起4天后就难以为继。现在,在通往莫斯科机场的道路上有一个叫作希姆基的小城,小城里有一座纪念堂,它就是一个巨大的坦克障碍。这里就是德军进攻莫斯科所到达的最接近市中心的地方,这里距离克里姆林宫只有24公里。1941年12月5日,整装待发的西伯利亚部队向莫斯科前方的德军部队展开了攻击。这些关键的增援部队已经从远东调遣到西部,因为与对希特勒的承诺相比,日本显然更愿意遵守对苏联的承诺——这是这场战争当中最关键的决定因素之一。此外,苏联的其他地区也保存了一些预备队。就这样,莫斯科保卫战结束了。1942年1月,苏军已经迫使德军后退了320公里,而此时的德军已经明显虚弱不堪。德军的100万士兵已经损失了3/4,而且基本没有轮换过。11月30日,在南部的罗斯托夫,苏军的反击非常猛烈,伦德施泰特害怕被围,于是将南方集团军群撤到了米乌斯河和顿涅茨河一带(后来,这里成为了“二战”期间著名的战场)。德军在广阔的战线上一直处于防守状态。在北部前线,德军被迫从拉多加湖南岸的季赫温撤退,于是列宁格勒获得了一条通往外界的狭窄通道。

随着严寒冬季的来临,德军的处境越来越糟糕。苏联原有的铁路系统陈旧破败,运行效率十分低下。施迈瑟冲锋枪的润滑油也结成了冰。因为运输能力有限,德军的冬装还滞留在身后的波兰。12月20日,戈培尔[181]请求德国民众为士兵寄送保暖衣物。前一天,希特勒刚刚解除了陆军元帅瓦尔特·冯·布劳希奇[182]的陆军总司令一职,指责他未能攻下莫斯科。从此以后,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将在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下指挥德军与苏军作战,而这个命令作战的最高统帅部位于柏林外的佐森(Zossen)地区。此前,德军几乎打到了高加索山脉,也攻入了克里米亚半岛。现在,通往北高加索地区的入口和克里米亚半岛东北海岸的大部仍然掌握在德军手中。但是在冬季,以这里为终点的补给线运转十分艰难。而且,苏联海军控制着黑海,所以即便是从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出发,经由海路实施补给,效果依然很差。此时,苏军在敖德萨[183]进行了一场敦刻尔克式的大撤退,撤到了克里米亚半岛西南部的塞瓦斯托波尔。仅仅从攻占的地域来说,德军的优势十分显著,然而实际上,他们正面临着巨大的危险,一些将领甚至建议将德军部队尽数撤回波兰。但这并不符合希特勒的做事习惯。或许他认为,一旦撤退开始,撤退本身就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困难,甚至比拿破仑当年所面对的困难还要严重,毕竟,拿破仑军队早在10月份就开始撤退了;除此之外,撤退还会使部队陷入恐慌。希特勒命令德军守住现在的战线,加强防御,并从空中获得补给。苏军对德军的防御工事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冲锋,然而,除了局部有所胜利之外,从整体来看,还是显示出了希特勒的正确——德军的包围圈仍然牢不可破,而苏军却损失巨大。到1942年春天,德军依旧占领着苏联的大片国土。北边,德军依旧在围困列宁格勒。中间,德军从勒热夫威胁莫斯科,二者仅相距160公里。南边,德军大致占据第聂伯河一线,并且占领了东部的广大地区和克里米亚半岛的一部分。接下来,双方将展开一场世界级的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