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巴巴罗萨[126](第8/10页)

珍珠港与北非战场
1941年12月,新西兰军队在北非西部沙漠。

[126] 此处指巴巴罗萨计划,德国在“二战”中发起的对苏联入侵的行动。

[127] 现为法国阿尔萨斯大区,位于法国东北部。1871年法国于普法战争后将该地区割让给德国,1919年“一战”后,该地区归还法国。1940年被德国兼并。

[128] 也称《布列斯特条约》,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与同盟国签订和约,成功退出“一战”。随后,德国战败,该条约被废除。

[129] 1923年啤酒馆暴动后,希特勒在狱中写下了这本书。全书充满了民族主义狂热和对马克思主义、犹太人的仇恨,宣扬集权主义。

[130] 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1898—1948),苏联导演,电影理论家,蒙太奇理论奠基人之一。

[131]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国作曲家,在德国歌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32] 玛格丽特·布伯–诺伊曼(Margarete Buber-Neumann,1901—1989),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共产党员。1937年,其夫在苏联大清洗中被捕。第二年,她也作为“人民敌人的妻子”被捕,被关进苏联集中营。1940年,她被移交给纳粹德国,随后被关进德国集中营,直到1945年4月获释。

[133] 西班牙东北部的一个自治大区,下辖4个省,首府巴塞罗那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1939年,佛朗哥在西班牙内战后取消了加泰罗尼亚的自治权。后来,加泰罗尼亚根据1978年的《西班牙宪法》重新组建了自治政府。

[134] 路易·孔帕尼斯(Lluís Companys,1882—1940),加泰罗尼亚领导人,西班牙内战后被流放,后被纳粹秘密警察机构盖世太保引渡回西班牙,1940年10月15日被独裁者佛朗哥杀害。

[135] 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1918—1970),埃及第二任总统(1956—1970)。

[136] 加莱亚佐·齐亚诺(Galeazzo Ciano,1903—1944),意大利政坛的风云人物,1939年5月22日代表意大利与德国外交部部长里宾特洛甫签订德意《钢铁盟约》。

[137] 理查德·奥康纳(Richard O'Connor,1889—1981),英国陆军中将,被俘前任驻埃及英军司令。

[138] 安德鲁·坎宁安(Andrew Cunningham,1883—1963),英国海军将领,1938年任海军副参谋长,随后任地中海舰队司令,1940年指挥塔兰托战役,1942年任北非盟国远征军海军总司令,1943年晋升海军元帅。

[139] 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Vyacheslav Molotov,1890—1986),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26—1957),斯大林领导班子的二号人物。

[140]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Tsar Alexander I,1777—1825),击败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拿破仑一世,他复兴了欧洲各国王室,被欧洲各国和俄国民众尊称为“神圣王”和“欧洲的救世主”。

[141] 即红胡子腓特烈一世(1122—1190),德意志国王(1152—1190),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55—1190)。

[142] 指1800—1949年间由荷兰人所统治的印度尼西亚。在“二战”当中,荷兰被德国占领,随后荷兰宣布终止与日本的贸易,导致日本侵略印度尼西亚。

[143] 即签订于1940年9月27日的《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144] 即签订于1941年4月13日的《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又称《苏日中立条约》。

[145] 斯塔福德·克里普斯(Stafford Cripps,1889—1952),英国工党政治家,1940—1942年任英国驻苏联大使。

[146] 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tin Rokossovsky,1896—1968),苏军将领,1944年晋升为元帅,在“二战”时期的苏联卫国战争中屡建奇功,与朱可夫、科涅夫并称为苏联陆军的“三驾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