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大人物 15(第7/9页)

这一次又让他选对了。他总能告诉你他做出了明智的选择,这一直都是他的过人之处。他的话曾经让我急切地想去看看他所发现的世界。纳扎努丁的榜样作用,或者说我心里对他的经历的阐释,决定了我的生活。现在,我到了伦敦,很高兴看到他依然那么热情饱满,但他这种本领让我感到有些郁闷。它让我感觉过了这么多年我还是没有赶上他,而且永远赶不上;我自己的生活总是难以如愿。带着这种想法回到旅馆房间,我感到痛苦——孤独和害怕交织的痛苦。

有时候,在半睡半醒之间,眼前浮现我们那个非洲小镇的某些画面,我会蓦然惊醒。这些画面非常真实(我明天就可以乘坐飞机回那儿去),但激起的联想却让它呈现梦境的色彩。然后,我回想起当初的顿悟:人只想活下去,痛苦终归是虚妄。我将伦敦和非洲比来比去,直到二者都变得虚幻,然后我渐渐进入梦乡。过了一段时间,我无须再回忆当初的顿悟,回忆那个非洲的清晨。它就在这儿,就在我身边。我仿佛远远地看着这个星球,还有它上面的芸芸众生——他们迷失在时间和空间之中,永不停息地奔波劳碌,可怕的劳碌,无谓的劳碌。

我就在这种冷漠的、不负责任的状态下——就像纳扎努丁口中格洛斯特路上那些迷茫的人一样——和凯瑞莎订婚了。

我快离开伦敦的时候,有一天,凯瑞莎突然问我:“你去看过因达尔吗?你要不要去看他?”

因达尔!我们的谈话中经常提到这个名字,但我不知道他就在伦敦。

凯瑞莎说:“这没什么关系。我也不建议你去看他,或者和他联络等等。他脾气上来很难对付,咄咄逼人,这可不是好玩的事。他的组织惨败之后,他就一直这个样子。”

“他的组织惨败?”

“这都是两年前的事了。”

“但这失败在他预料之中啊。讲师、大学、非洲交流——他知道这些事长久不了,他也知道没有哪一个非洲政府真的把这些东西当一回事。我还以为他自有打算。他说他有很多方式发挥自己的才干。”

凯瑞莎说:“真到了这个地步,情况就不一样了。别看他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他心里对他的组织很看重。当然,他有很多别的事可以做,但他决计不去做。他可以在大学里找到工作,当然,是美国的大学,他在那边有关系。他也可以为报纸撰写文章。但我们和他见面的时候,都不谈这些。老爸说因达尔对别人的帮助产生了抵触情绪。问题是他对那个组织投入得太多。组织失败后,他在美国有过惨痛的经历。反正对他来说是惨痛的经历。

“你是知道因达尔这个人的。你也知道,他年轻的时候最看重的事情是家里的富有。你还记得他家住的大宅院吧。你要是住在这样的大宅院里,我想你一天可能会有十次、十二次甚至二十次想起自己很富有,或者几乎比所有人都富有。你也许还记得他过去是怎么过日子的。他从不提钱,但钱就在那儿。可以说,金钱让他觉得自己变得神圣了。我想有钱人大概都是这样。因达尔从来没有摆脱掉这样的想法。那个组织没有让他重新变成有钱人,但它让他再一次感觉到自己的神圣。组织使他超越了芸芸众生,把他摆到和非洲的大人物平起平坐的位置,这个政府请他,那个政府请他,被外交部长、总统接见什么的。后来美国人发现从中捞不到什么好处,于是该组织彻底垮掉,因达尔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

“因达尔去了美国,到了纽约。出于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他住进了一家昂贵的旅馆。他见到了他的美国伙伴,这些人都不错。不过这些人想把他引向的方向让他很不快。他觉得这些人想把他引向一些小的事情,他装作没有注意到。我不知道因达尔想从这些人身上得到什么。不对,我知道。他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他想继续维持原来的样子。他把这看成是自己应得的待遇。他在纽约花钱大手大脚,钱很快就要花光了。终于有一天,他硬着头皮去找便宜一点儿的旅馆。他心里根本就不想找,因为这等于承认自己就快完蛋了。这些便宜的旅馆让他感到害怕。他说,在纽约,跌就跌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