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第4/4页)

嘉靖三年(1524年),门人南大吉以《传习录》为上卷,辑王阳明九篇《论学书》为下卷,命弟逢吉校对刊刻于浙江绍兴,以原名《传习录》出版。九篇《论学书》分别是:《答徐成之》(两篇)《答顾东桥书》《启问道通书》《答陆原静》(两篇)《答欧阳崇一书》《答罗整庵少宰书》《答聂文蔚书》,并附《示弟立志说》和《训蒙大意》。卷首有南大吉所作之序。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王阳明逝世后28年,钱德洪整理先师学说,重编《传习录》,对南大吉所录又有调整,将《答徐成之》(两篇)移入《外集》,又增《答聂文蔚》第二书,并增《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今本卷中所附《教约》的增录以及《示弟立志说》的删去并未提及;将《论学书》改为语录问答体。即今本《传习录中》。

嘉靖七年(1528年),王阳明逝世,钱德洪与王畿奔丧至广信(今浙江上饶),讣告同门,用时约三年收录遗言,合自己平日所录文字,欲与文录并刻,未遂。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曾才汉得钱德洪手书,再加上其他地方所采集的若干条,名为《遗言》,刻行于湖北江陵。钱德洪读后,觉得采录不精,又删去重复条目,只保留了三分之一,名曰《传习续录》,于宁国(今安徽宁国)之水西精舍刻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钱德洪到湖北蕲春游学,沈思畏恳请其增刻。钱德洪又采集逸稿,删去《文录》中已有的文字,这才成了如今的《传习录下》。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钱德洪合并上中下三卷交付黄梅县尹张君增刻。四月才于蕲之崇正书院作序,说明成书的始末。隆庆六年(1572年),提督学校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谢廷杰刻《王文成公全书》,约钱德洪附录王阳明之《朱子晚年定论》于语录之后。于是《传习录下卷》又有钱德洪附录定论的引言、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以及袁庆麟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所写之跋。至此才成今日所见的《传习录》。

本书以隆庆六年谢廷杰所刻之《王文成公全书》(上海图书馆藏)为底本,结构与内容均保留原貌,唯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将原书的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并标注序号以助检索。原本中的争议之处一律存疑,我们在结合著名哲学家、阳明心学研究专家陈荣捷先生、邓艾民先生等学者近几十年来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后,统一在注释中说明。

由于编者学力不逮,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纰漏,伏望读者批评指正。

张靖杰

2015年5月于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