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暗线(第6/7页)

为了塑造这样的舆论环境,某些资本可是花了大力气,他们就等着秦砚服软,然后向秦砚的新电影注资、签下谢北杨和奚芊芊,最好把华砚也收购了。

砸了不少的钱,《大笑江湖》的票房的确受到了影响,4000万的投资,起码要1.2亿才能回本,秦砚不可能坐视不管。

于是秦砚便立刻联系上了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一位教授。

同时他也找上了华影集团的有关部门,很快一篇专业性十足的文章便出现在《公民日报》上面。

“《大笑江湖》一个关于‘社会建构’故事”

这篇文章写了很多《大笑江湖》内在的联系,为什么韩元彬、沈期梦、顾子维他们会对于江湖、自己的人生有着强烈的刻板映像。

原因从小到大的故事、江湖盛传的话本、父母的谆谆教导都是这么告诉他们的。

江湖应该是什么样,少侠应该做多少好事,女子应该喜欢文质彬彬的书生,正派掌门应该要德高望重……

说到这些名词的时候,每一个看过《大笑江湖》观众脑海中都会出现一个鲜明的形象,一个让他们捧腹大笑的片段,可见电影对于角色和情节的塑造有多么成功。

但这些都是社会对于个人的定义与期许

但谁规定了年轻英俊的侠客,就一定要善于与别人打交道,一定要日复一日的铲奸除恶。

难道他就不能是一个害羞、内向、腼腆的男孩吗?

谁说女子最好的归宿就是浪漫的爱情,难道不可以拥有独立而传奇的人生吗?

虽然《大笑江湖》看上去,只是通过武侠作品的刻板印象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制造笑点。但它实际上却是在表达着“普世观念对于人们发展的限制”。

而这就是20世纪在社会学领域兴起的理论——社会建构主义!

谁规定了男子一定要阳刚威猛?谁规定了女子一定要相夫教子?谁规定了老师就一定要默默奉献?谁有固定了医生一定要先人后已!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观点,那么这篇文章还远远不足以登上《公民日报》这种带有官方性质的报纸,因为还有更加深刻的观点在后面——

为什么国际偏爱华国的武侠、农村电影,实际上就是西方文化对于华国刻板、片面的认知。

他们认为华国应该是落后的、应该是贫穷的,大量的农民在华国土地上依然吃不起饭,依然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他们同时又羡慕华国数千年未曾断代的文化,所以他们只允许强大的侠客、优美的武侠出现在古代。

为什么华国其他类型的电影作品在国际山没有出路,因为到现在为止他们依然不了解真正的华国。

活寡必须要正视自己的形象问题,向西方世界展现出另外一个强大而昌盛的国家。

而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其实《大笑江湖》也告诉我们了,那就是像韩老爷一样,用金钱击碎那些掌握着江湖规则的门派。

我相信华国入世之后,一定能用强大的经济实力洗刷西方国家对于我们误解。

这才是《大笑江湖》隐藏在一连串笑点后,想要表达传承给我们的思想。

没有错,“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建构主义”便是秦砚,从剧本创作之初便一直藏在整个剧本背后的暗线。

秦砚之前在创作《大笑江湖》剧本的时候,就一直在想着哪怕是商业片,也希望能够通过它来表达一点自己内心的思考。

就像是其他的武侠片,依然在努力的表现着正义公平、拔刀相助、兼济天下等各种观念。

但是如何在完全反套路的喜剧电影中表现出一个深邃的主题,秦砚思考了很久所得到的结论就是刻板形象,然后再由刻板印象上升到现实社会的建构理论。

其实有很多影视作品都讨论这些命题,比如1953年的《和莫妮卡在一起的夏天》可以说是开山之作,讨论了女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