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一一一(第2/4页)

赵维桢轻轻勾起嘴角。

她也明白韩非的意思——就是拐弯抹角指责她走温和派不现实,二人理念不同,秦国有赵维桢就没他。

也是辛苦他嘴皮子不利索,还要认真地把所有观点都阐述清楚。

这么一说,赵维桢多少明白了韩非的意思。

“公子所言极是。”

赵维桢承认道:“这世道从不存在所谓温和过渡,要想掀翻旧秩序,必须行快刀斩乱麻之事。”

他说可惜自己是韩国人,不单单指他为韩国贵族。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更多的是在于韩非完全错过了秦国需要他的时机。

韩非就是看得太清楚了。太明白局势,所以深谙这天下没有他的容身之处。

历来变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改革者需要上层建筑——在当下,也就是国君完全的信任、保护与支持。

可如韩非所言,秦王不是非他不可,秦国还有吕不韦和赵维桢,综合各方面元素,他不会是第二个商鞅。

有执行者就够了,这点李斯比他更适合。

所以秦王有他的论著思想就够了,并不需要韩非本人。

这一点韩非还挺尴尬的。

他是韩国公室,但韩国做不到改贵族制度为封建制度,因而韩王不敢用他。而来到秦国,经历了秦昭襄王之后,秦国也不是那个上下只靠一臣的弱国了。

早些年韩非大可以成为第二个管仲、第二个李悝乃至第二个商鞅,但现在秦国不缺这么一个韩非,他来得迟,势必会卷入政治斗争,成为牺牲品。

“非明白。”韩非无所谓道:“入秦、秦的那一刻,非就注定是一个死人。”

不助秦,早晚会死。

就算助秦,大概率也是会死。

即使退一万步讲,就算秦王政做到了信任他,任用他,保护他,那又如何?

赵维桢比谁都明白,卸磨杀驴是秦国的老传统了!今日用韩非变法,明日成事,就可杀了他以缓和阶级矛盾。

“韩王虽不用非,但、但尊重非。”韩非说:“既有恩于我,我愿为之行事。”

横竖都是死,韩非选择死后在母国那里留个好名声。

也是人之常情。

不过……

话说到这个地步了,证明韩非是抱着必死之心来秦国的。

赵维桢顺着他的思路想了想,斟酌一番,试探道:“孟隗大胆推测,公子是觉得自己没有存活的理由。”

“君上觉得有?”韩非反问。

“有。”

赵维桢扬起一个灿烂的笑容。

那可太有了!

别说,赵维桢还真能理解吕不韦想要以韩非制衡李斯的想法。

抛开别的不说,就光把韩非立在这儿,他只要活着,李斯恐怕就要心存忌惮。那他不得更努力为秦效力么?

毕竟这位也不是个善茬,他可是胆大包天到做出矫诏行径的人。

再者赵维桢认为统一六国之后,秦廷上需要一些旧国贵族。

留韩非最好,留不下,也可以是其他人,总之要告诉天下——秦国并非要赶尽杀绝,你是平民也好,你是公室之后也好,想要继续掌握权力?可以,给我自发改造阶()级()属()性去。

愿意从贵族奴隶主变为地主阶级,那留下你为秦效力也无妨。

这招还是跟后世学的,要接纳自愿接受先进思想的旧阶级嘛。

——当然了,这只是赵维桢一个初步构思。要实施起来绝对不是那么容易的。

“既然吕相要保你,就让他保。”赵维桢说:“死了就什么结束了,可活着总会有转机。公子想得太远、太清楚,难免会悲观。可倘若这天下士子都如你这么想……”

赵维桢眨了眨眼:“那也不会有管夷吾助齐桓公,更不会有孙膑出逃齐国了不是?孟隗只想知道,倘若公子担心的事情不复存在,公子愿为秦国做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