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第3/7页)

农庄到底人多眼杂,成为林家村村民就可以细水长流了。

幸运的是,蓝瑜答应了,严琼把消息上报,很快窝在疗养院里的国宝级教授就转移到了林家村。

林家村要增加村民,这事肯定瞒不过村长他们的。

村长虽然许多事情都不知道,但是他牢牢记得父亲交代的一件事,许多事情不知道比知道要好。

村长和村干部是和国宝级教授们见过面的,好几个老人缺胳膊少腿,身上的气势都比人强,心里多多少少对于这些老人的身份有所猜测。

等安顿好就立刻召集村民们开会,廉山那边的老人不要去打扰,如果人家来找你那就顺其自然。

村民们都知道村长是个有智慧的村长,虽然村长没多说,但是一个个也不是不关注新闻的人,和那些老人也碰过几次面,加上老人身边跟着的警卫员们,村民们其实心里其实都有所猜测。

说不好奇是假的,但是村长说了不要瞎打听,他们也都按耐住了自己的好奇心,还吩咐家里的小孩不要乱跑到廉山那边去。

村民们心里还有点小骄傲,林家村的环境这么好,山清水秀的,一些功勋老人来修养也是很正常的。

“说起枇杷膏。”孙大娘回忆道,“我家好像还有,我家小孩常年在外面工作,我家的枇杷膏好像都放起来了。”

她自己身体棒,几乎用不上,倒是过年的时候家里的小孩开了一瓶,其他都还没开封呢。

严琼笑纳了,“那我就不客气了。”

孙大娘笑出满脸皱纹,“这有啥好客气的!”

严琼看向孙大娘停止搅拌的糊糊,好奇的问道:“大娘您这是在做什么好吃的?”

孙大娘笑眯眯道:“普粄!”

说完就将锅里搅拌好的淡黄色的糊糊倒入干净的盆里,装满了就换下一个,很快就好了,然后把大铁锅洗干净,继续倒入用粘米磨好的米浆,加入适量的碱水,小火,慢慢的搅拌,直到米浆变成淡黄色,变成糊糊状就好了。

一开始比较好搅拌,到了后面,越来越粘稠,搅拌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没动过手或者力道不大的都搅拌不动。

严琼掏出手机百|度了一下,没翻到,扭头看向蓝瑜,“普粄是啥?”说完换了个关键词,“和黄粄有啥关系吗?”

“我也只知道叫做普粄,和黄粄没有关系。”蓝瑜耸肩。

普粄是粘米磨成米浆,然后倒入铁锅里加入适量的碱水,缓慢搅和成糊状,然后倒入容器里面定型。容器一般是大铁盆,等到晾凉成型之后倒扣在干净的桌子上,用菜刀切下一块,直接切成条状备用。

起锅烧油,葱姜蒜爆香,瘦肉或者腊肉炒香,然后加入切成条的普粄,加入适量的盐就可以起锅了。

一般当做菜来吃,当然,小孩子和年轻人把这个当成饭吃,盐放少一点就行了。

一整个普粄是没有味道的,因为是粘米米浆制作的,不粘,切的时候也很好切。

黄粄的制作过程比较麻烦,选材也有讲究,普粄就南方的粘米就可以,碱水也没有要求。

黄粄主要使用的原料是一种糯性(即软硬度),在粘米与糯米之间的稻谷。

找到一种被称为黄粄树的丛生灌木,直接烧成灰制作出碱水。

作为黄粄原材料的稻谷碾成白米,筛选干净,直接用冷水浸泡,泡得时间够了,就直接用木桶蒸熟,加入前面制作好的碱水,拌匀晾凉,再次上锅蒸熟。

蒸熟后倒入石臼,先用专门的木锤将米饭轻轻地碾碎,然后开始用力的舂打,直至打成糊状,最后倒出来装盆,可以放到脸盆里定型,也可以用手团成长条状,便于售卖。

一般直接吃就随意了,黄粄比普粄粘性大,炒着吃的时候,要先煎至两面金黄,不然很容易黏在一起。

相比较于黄粄定型冷却后会变硬好保存,定型冷下来的普粄保质期就没那么长了,要是春天天气热,比较容易发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