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第3/4页)

最重要的是,趁这个这个时机设立私塾,有教无类,活字印刷术可以降低书籍的成本,不会如天书一般高昂,可令庶民亦能识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贵族垄断的局面。

否则,即便是一时打击了他们,所谓的闵氏、文氏,日后也会有王氏、李氏等等的新贵族出现。

甚至在数百年后,形成一个叫门阀的怪物。

因为庶民若是不能识字,那么能助君主处理政事的,便只能是这些贵族子弟,纵能一时打压,却总免不了倚仗。天下如此之大,总不能令国君一人处理诸事。

而在诸萦看来,最重要的是,若是庶民不能识字,他们就永远地位卑下,认为识字者天生为贵人,而他们自己就卑贱,贵人则可以肆意打杀欺辱他们。

对于诸萦来说,这样蒙昧的思想才是最可怕的。

而除了识字,就是耕种。

诸萦已经将铁器的铸造法子告诉了桓珩,桓珩亦将铸造的炉子都搭建得差不多,虽然如今冶炼的都是兵器,但也做过了农具,并且呈上来给诸萦看过,的确做得不错。

在诸萦看来,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有了崭新农具,用曲辕犁也能省力许多,效率会更高。

诸萦也对桓珩的变法略知一二,其中最能引得诸萦注意的便是改井田制,即便是庶民也能有私田,缴纳赋税。

而棉花种植容易,比养蚕织绸要来得简易许多,最重要的是,可以保暖,能度过冬日的严寒。

对于庶民而言,不过就是温饱二字。

而诸萦已经将这些安排的差不多了。

等到桓珩变法成功,她也能放心去其他地方寻找其他的种子。比如番薯和玉米,甚至还有那些数百年后才能流传回来的其他作物。

既然这个时代和诸萦在现代时,在史书上见过的时代颇为相似,那么定然也有西域,以及海外,有其他的陆地。

其实诸萦还有许多的东西未曾拿出来,像提炼糖、盐,甚至还有瓷器,但是在诸萦看来,虽然这些东西看起来也是不可或缺,但实际上并没有温饱来得重要。

还是等曲辕犁这些农具能被较为普及的铸造,棉布也能传播较广以后,她再做这些。

而纺织棉布,诸萦记得就需要许多的女子。若能有大规模的工坊,请来这些女子,而纺织的工坊又能大范围开设的话,定然能让这个时代本就不低的女子地位再被擢起。

比起虚无缥缈的口号,甚至诸萦这样活生生的神女,能握在手中的钱币,才是真正的话语权。

等天下人都习惯了女子日渐提升的地位,庶民们又能入学堂识字,诸萦再渐渐使女子们也能读书,那么女子入宫为官,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正如同温水煮青蛙,比起贸然令庶民中的女子识字念书,再征召入宫为官,诸萦觉得还是缓缓的来更为妥帖,且还有对庶民们的改革,两相比较起来,似乎也不显得那么起眼,受到的阻力也会相对小一点。

不过,如今不能被征召入宫的应当是出生平凡,诸如庶民家中的女子,若是从贵族出身的女子征召起,应当没有问题。

时人风气较为开放,贵族女子的悍勇甚至可以不输男儿。诸萦并不准备令她们一开始就身居要职,倒不如先在宫中掌管典籍,而这些也有先例。

不同的是,诸萦会明确她们的品阶与职责。

诸萦突然灵光一闪,她握着笔的手微顿,思索起了在王宫中兴办女学,会否能更快的选出一些心性更为果决,适宜为官,托付重担的女子。

而她一开始,并不需要将这些言明。

只模凌两可的,先选出各贵族中才德出众的女子,征召她们入宫,说是掌管宫中典籍。

而后再命卫国中,未嫁的勋贵及宗室女子入宫,由这些先被诸萦教导过,且执掌过权利了女官为她们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