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第3/4页)

张招娣问了他们每人要的盒饭类型,她不识字,就用记号代替。

这些人里有些是拆迁办的人,属于公职人员,每月工资不比厂里职工差。尤其是福利待遇相当不错。还有些是拆迁公司的人,固定工作,他们的工资比农民工要高很多,舍得花钱。最终有三十二人定了盒饭。另外四人则是节省惯了,舍不得花钱吃好的。

张招娣约定明天送货时间,骑着电动车回了家。

第一次就兜售成功,给了张招娣很大的信心。苏爱国不再反对她聘张语帮忙。

当然也因为他实在不想再做饭了。每次要做那么多份量,他胳膊都酸了。

张语得知张招娣聘用自己,有些受宠若惊。

只是在家里做饭,不用出去,每月就可以拿到三百块钱的底薪,外加提成。多好的事情。

苏以沫让张语先试着做两样菜。张招娣尝了之后,发现味道还不如丈夫做的,有些纳闷,女儿的厨艺不是跟张语学的吗?为什么张语做出来的味道还不如她男人做得好吃?

苏爱国尝过张语做的菜,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可他一时半会儿又想不出来哪里不对。

苏以沫挠挠头,不好意思向他承认错误,“我教你的时候,会加入自己的想法。可能不一样吧?”

苏爱国一愣,“这样吗?”

“对!”

苏爱国也就信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做菜就有天分。女儿随了他,也有做菜天分,很正常。

张招娣也没怀疑,因为她从小做饭,但是她做菜水平远远比不上才学几个月的丈夫。丈夫将这归功于个人天分,不是没有道理。

但是……现在怎么办?张语做菜水平不够。

苏以沫提了条建议,“每个人做菜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而且调味料都是适量。就更加会造成差异,最好的办法是定量。务必让每次菜的味道都一样。”

她让爸爸把每样菜的步骤写出来,然后让张语照着做。

张招娣仔细一琢磨,女儿说的也有道理,有盐没盐,菜的味道就能差很多。

张语按照步骤来做,味道果然好了许多。

张招娣这边确认好菜单,就开始她的兜售之路。

她率先留意的是附近的工地。现在福田区一大半都处于建设阶段,像拆迁村这样的工程并不少见。她四处溜达,还真让她遇到不少工地。

有的工地已经有合作商户,张招娣就主动让他们尝尝自家手艺。

有的工地离得远,没有商户愿意送货上门,她主动上门谈合作,至少有七八成的工人会定。

当然大部分的工人不舍得顿顿吃盒饭,他们通常只定中午,吃饱了才好干活。

张招娣经过一周兜售,总共有四家定她的盒饭。数量是一百三十六份。

每盒赚六毛的话,一天就是81.6,三十天就是2448。和之前卖花甲也差不多。但是比卖花甲要轻松一些。毕竟送盒饭都集中在中午,晚上她的时间就空出来了。

只是现在遇到个难题,张招娣有些拿不定主意,晚上回来时,和丈夫女儿说了。

“我现在跑四家工地,我和张语一起做菜,然后每人负责送两家工地。刚好能忙得过来。如果我想扩大规模,必须得请人。”

再请一个,又得负责一个人的工资,压力很大。

苏爱国觉得妻子可以招个兼职,专门让人送饭,只送中午那一顿,就在家属区找,也不怕对方拿着盒饭跑了。她口才好,以后只要继续负责销售就行。

苏以沫却不像她爸想得那么简单,“咱们附近的工地已经跑遍了吧?再跑远一点,电瓶够回来吗?”

张招娣摇头,“附近的工地已经去过了。我打算去工厂门口卖盒饭。”

苏爱国觉得这主意不错,“你卖花甲都有那么多人,盒饭肯定更多。”

苏以沫发现妈妈的想法又回到了原点,有些哭笑不得,“你在门口卖盒饭,这不就是摆地摊吗?既然你现在已经是老板,就不能小打小闹。而是找工厂里的负责人,让他们负责统计盒饭,然后你再给予对方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