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第3/4页)

偏偏到了后半程,仲父先用自身为例子,采取“以彼之道还彼之身”方式,将打击一步到位,令朝臣们齐声认错,最后仲父再缓和了态度,一个个扶起,令朝臣们面露感激。

张婴默默地给仲父点了个赞。

他翻开之后的两份奏章。

基本上都是类似汉代举孝廉制度的一些变种和补充。

张婴也没太犀利挑刺,甚至在每一次挑刺前都说了一点优点,比如纸张普及之后,民间的人才会增加,举荐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贵族阶级,是读书人的晋升渠道。

而且他的杠精发言,也基于他看过的一些历史实例。

比如张婴提出,你们只对举荐廉吏的人数有限制,对举荐孝顺的人没有限制,这容易有一个问题。

若大秦郡县长官为表达治下有方,每年举荐很多有德行有孝心的小子入朝廷,这么多人,必然会挤兑其他晋升渠道能吏的工作岗位,甚至引发官僚体系臃肿,行政效率低。

其二,若某位官员当了诸多地方的郡守,每年都给朝廷举荐自己的得意门生,这会不会形成自己的小朝廷?若某一日朝中大部分人都是他的得意门生,是否能随意糊弄陛下?

张婴原本还打算说这样举荐,很容易造成新贵族门阀诞生。

但后来一想,秦始皇时期支撑整个国家运转的官吏多是贵族出身。他们或许不认为这是一多大的事,最多是捍卫自己的阶层利益,不让下面的人被提拔。

……

张婴叭叭叭说完,偏殿很安静。

朝臣们似乎都在垂眉思索,没有一人看向张婴的方向。

扶苏忽然轻笑一声道:“阿婴,你在造纸的时候,便预见到现在了吗?”

“怎么可能嘛,阿兄。”张婴连连摇头,“这就好像砍树容易,种树难。破坏城墙容易,修建城墙却很麻烦。搞破坏,没有太多技术含量。我现在说的这些话,我不信大秦没人提出来过,只不过我集中说说而已。”

扶苏却微微眯了眯眼,并没有透露出赞同的意思。

片刻后,台上的嬴政忽然道:“嗯。看完四份奏章,你可有其他想法与建议?”

张婴想了想,决定结合汉朝的太学,唐、宋的一些科考特色,随便提了一两句。

他笑了笑道:“大秦纸张普及之后,光从吏而师的话,不够吧。可以在咸阳可以试试设置一太学,各地郡县的官府也可多设些学室。

每隔三四年一次大考,考完之后先丢去太学好好学习一两年,再外放各地做官。想要当九卿的人,必须有外放基层做官经验。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粗浅的想法,比如公卷通榜之制,或者为了以示公平,只看科举成绩,考出来没有犯大错这皆可以做官……”

公卷通榜之制,是唐科举的特色,唐朝因门第很强,考生多是门阀出身,所以很看重考生的平时成绩。并且唐考后,科考成绩只是一方面,还会考虑社会与民众舆论,再来挑选可当官的人等。

只看科举成绩就是重文抑武的宋了。

……

若是刚穿越来的张婴,他会在大秦拼命科举制度,嫌弃举荐制,嫌弃被21世纪大佬们批评过的细节。

但跟着仲父看过经历过一些后,他觉得有句话太对

了,“没有对错,只有适合。鞋子再美,脚大了就是硌脚。”

所以张婴想到什么说什么,完全是没有感情的输出机器。

至于哪种更适合此刻的大秦,就看深谙大秦官场运行的朝臣们去判断。

张婴只当自己在随便侃大山,说完之后,他坦然地坐下喝水。

完全没有想过他这一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输出,令朝臣们眉头紧锁,暗中思考。

每当有人想起身与张婴说,张婴举的可能性例子不对时,他们聪明的大脑又会在反复推演之后告诉他们,这样的例子很可能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