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屋漏连夜雨(第4/5页)

如果是朱襄来治理,他一定会严格区分南秦贵族的“罪”,更细致地处理这件事,不波及太多无辜的人。

但嬴小政的目的就是波及更多的人。

为了完成完全摧垮南楚国的贵族阶层,换上自己的人的目标,嬴小政不在乎这些人是否无辜。

是否有冤死的人,他一点都不在意。

他扶持的人是否是好人,他也一点都不在意。

他甚至故意用一些谋财害命的坏人取代一群德行兼备的好人为家主,因为德行兼备的南楚国好贵族的声望太高。

朱襄养大的孩子,终究不会像他。

朱襄很早就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所以当嬴小政展现出他的冷酷和算计时,朱襄主动避让。

他埋头田间地野,让土地长出更多粮食。这是他唯一能一直做,不会和任何人起冲突的事。

六月底七月初,长江流域的暴雨还是来临了。

虽然朱襄提前加固了河堤,也无法阻挡一波高过一波的洪峰。

这时候长江流域还未开发完善成了优势,朱襄提前准备的泄洪通道保住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城池和产粮地。

到了七月中旬,长江流域的洪水过去,各地开始补种粮食。

长江口附近又遇到了台风袭击,连吴城都遭到了台风波及,死了不少人。

还好台风的袭击几日就过去了,还来得及补种。

南秦郡勉强度过了今年夏季的灾害,进入了夏种正常的流程。

江淮平原也遭遇了强降雨,淮水暴涨,连寿春城都内涝严重。

嬴小政偷偷派人到对岸,趁着偶尔雨停的时候,用炸药炸开了淮水北岸,淮水南岸度过了洪灾,淮水北岸损失惨重。

楚国也想有样学样,试图毁掉淮水南岸的堤坝。

但嬴小政早有准备,且楚军肩挑手扛效率太低,总会被巡逻的秦军发现,一直没得逞。

当淮水的洪水季节过去后,楚国尸横遍野,疫病横行,仿佛人间地狱。

许多楚人想要南下求生存。嬴小政为了防止疫病传过来,特意贿赂了楚将,与楚将配合,让楚人片叶不能下淮水,封锁了淮水北岸。

嬴小政既让疫情被封锁在淮水对岸,还没有脏了手,所有坏名声都让楚国担了。

但楚王和他身边的卿大夫即使知道秦国的诡计也无可奈何,只能按着秦太子预定的路走。

因为不封锁淮水,就有大量楚人南下,他们国内的庶民会大量减少。

楚国的地现在就剩下淮水以北了。就算它的面积其他四国差不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比起以前已经少太多。

再者没有了南楚国这个缓冲地带,楚国和秦国就只隔着一条淮水,漫长的边境线让楚人感到绝望。

甚至秦太子派人毁掉淮水北岸堤坝的事,楚国高层都是默许的。

只有将淮水变“宽”,让淮水北岸变成一片荒野,才更容易阻拦秦军进攻。

这种事后世有朝代也做过。

嬴小政靠着将淮水北岸当做泄洪地,成功保住了江淮平原。

江淮平原也进入了正常的补种流程,开始为秋收忙碌。

秦国的腹地,关中和关东地带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比起淮水以南的一年两熟,有更多的容错余地。关中和关东平原都是一年一熟或者两年熟,只有极少的地能一年两熟,中途一旦出问题,要弥补起来就很难。

淮水和长江都在发洪水,渭水流域仍旧降雨很少。

到了秋收的时候,秦国赋税至少减少五成。

勉强供给了九原郡、云中郡和雁门郡后,秦国的粮仓几乎都空了。

蜀中、南秦、南楚的粮食缓解了燃眉之急,但今年粮仓里的粮食只能勉强应付到来年夏季。

如果明年再遭遇一次灾害,秦国就会发生饥荒。

朱襄得知此事时都有些绝望。

秦国休养生息了这么久,粮食积攒了这么多,场大战,再加上两年饥荒,秦人还是会立刻从温饱跌入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