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严酷的筛选(第8/10页)

张国焘不用坚持,他相信实力会继续产生作用。

对实力的依赖,会把他带向哪里呢?

两大主力红军刚刚会师的时候,红军总兵力达10余万,士气高昂。《红星报》以《伟大的会合》发表社论,称两军会师“是历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件,是决定中国苏维埃运动今后发展的事件”,“是五次战役以来最大的胜利”,“是中国苏维埃运动新的大开展的基点”。

谁能想到前面等待的,竟然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分裂局面?

当红军走到毛儿盖的时候,张国焘召开紧急干部会议,宣布中央执行的是“机会主义”路线,要求将四方面军的十几个干部分别批准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及书记处书记;同时指责遵义会议是调和主义,要求博古退出书记处与政治局,周恩来退出军委,不达目的不进兵。

矛盾空前尖锐化,张国焘想摊牌了。

分裂已成定局。

红军长征经过那么多艰难险阻才与四方面军会合,谁也没有想到新的危机产生了——一、四方面军分裂。

在一、四方面军的分裂中毛泽东讲了一句话,张国焘是个实力派。

张国焘后来犯错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一切从实力开始。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会合,政治局委员的比例、中央委员的比例、中革军事委员会的比例都要体现在实力上,这是造成一、四方面军分裂的重要原因。

当然,说张国焘一开始就想让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分裂,一开始就想另立中央,我觉得这也不是实事求是的,也不是客观的。

41.毛泽东作好了去与苏联接近的地方求生存的准备

1935年6月是张国焘人生的顶峰,张国焘在香港写回忆录,把一、四方面军会合的场面记得非常清楚。

当年,张国焘骑一匹白色骏马,在10余位警卫的簇拥之下,飞驰两河口。

当年,毛泽东率领政治局全体委员走出三里路,立于蒙蒙细雨中恭候他。

毛泽东同志什么时候出门欢迎过党内同志?为数甚少。毛泽东这一次之所以这么做,充分考虑到了张主席的地位。张主席在中共中央高层长期任职,能力、威望和实力都非常强。

会师的场面对张国焘没有震动吗?张国焘震动很大,当时很感动。

张国焘在回忆录里写道,他骑马过来,看见政治局诸位委员站在雨中恭候他。张国焘翻身下马,冲上前去和众位委员一一紧紧拥抱。当然,激动之余就发现问题了,一方面军怎么搞成了这样,人数怎么这么少?

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四川松岗卓木碉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宣布另立“临时中央”、“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自封为“主席”,并通过了“组织决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应撤销工作,开除中央委员及党籍,并下令通缉。杨尚昆、叶剑英应免职查办”。“撤销”、“开除”、“通缉”、“查办”,张国焘的自信和气焰由此可见一斑了。

毛泽东讲张国焘是实力派。一、四方面军的分裂,表面看是因为战略方针的问题,到底是北上,还是南下,实际则是张国焘的作用。张国焘要求在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革军委都体现实力,中央红军指挥也应该体现实力。张国焘最终被他手中所掌握的实力害了。

一、四方面军分裂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最严重的事件。

张国焘率领四方面军南下,走向失败,走向黑暗。

毛泽东率领一方面军一路北上,走向胜利,走向光明。

现在看是这样,可在当时历史场景中,这是何其艰难的一步。

张国焘率领83 000余红军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