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章 IMF的前世今生(第2/6页)

大航海时期,无论是远洋贸易,还是依托于武力的海盗行径,其背后都必须有强大的资本支撑,而海盗船(武装商船)的背后又透着股份制融资的影子,也有着风险投资的影子。

德雷克可以被当作是一个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他只有一艘武装商船,经过一次出海劫掠,就有人找到他,要给他投资,德雷克的单帆也变成出双入对。

又经过两三次完美的“业务”完成,德雷克迎来了更多的投资者进行A轮、B轮的投资,他也得以建立德雷克船队。而随着德雷克船队的“业务”越做越大,每次归航的收获也越来越多。

但是一次出海需要两三年时间,而那时候海上航行的风险是巨大的,商船葬身大海是常有之事,这也就意味着巨大的收益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正因如此,有人在尝到一两次甜头之后,见好就收,把手里的“股份”卖给别人,即股份套现,接手股份的人可能会爆赚,也可能会血本无归。

大航海时期同时又伴随、连接着殖民时期,殖民者为了殖民一片土地,除了刀枪棍棒之外,还会采用金融武器。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满清商品市场流通有两种货币,大宗交易、官方交易使用以两为单位的纹银,而老百姓和小商家的一般生活交易则使用铜钱结算。

同时,银两与铜钱之间存在一个固定比率,但是,由于各种经济和货币原因,更因为各级官员借重铜钱兑纹银贬值渔利,导致金融矛盾非常突出,银贵钱贱问题长期存在。

一方面,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很难有财力兑换白银,无法倚重白银为财富保值;另一方面,满清早年是个贫银国家,白银生产依赖滇省、缅甸和安南的银矿,但这些地方无法提供稳定的白银来源,这使得官银来源严重依赖市场,必须依靠官方所制铜钱去市场兑换。

在这样的前提下,铜钱的市场信用大打折扣,这就为境外商业和金融势力留下了可乘之机。

康熙年间,满清在茶叶、丝绸、瓷器方面,已经成为英国、荷兰、丹麦等欧洲国家的主要供货基地,英属东印度公司等外国企业在华大量采购商品。

问题是,欧洲、北美对满清商品需求量巨大,但满清人对境外输入的洋棉布、毛纺品、金属制品以及香料、胡椒、檀香等需求很少。例如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八年的13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货值不过1687余万两,只相当于满清出口英国茶叶货值的六分之一。

面对如此巨大的贸易逆差,英国使出了上中两策,第一就是对茶叶进口征收高额关税,第二研发具有成瘾性的特货鸦片,有组织、大规模地对满清展开特货走私。

此举在很短的时间内便逆转了贸易格局,鸦片贸易导致白银大量外流,而这时候,美洲独立运动导致国际市场对茶叶和生丝的需求疲软,满清白银供应链近乎中断,银更贵、钱更贱。

这时候,一个特有的货币现象出现。1833年到1838年的5年间,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跟踪调查发现,洋钱已充斥粤省、胡建和浙省等许多沿海地区。

在江浙,专司外银套购国银的商人比比皆是,而且洋人刻意打压国银与外银汇率,按当时江浙的计算,浙省每百万两的外贸交易额,因汇率问题就需清廷多支付10万两国银,而全国外贸因汇率问题流失白银上百万两。

据《林则徐全集》记载:洋人“不以买货,专以买银,暗中消耗,致内地银两日少,洋钱日多”。

洋人不受清廷控制的大量铸造银圆,并以此大量套取国银汇差。在当时的满清,严重的财富外流已经导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这也是道光必须痛下决心派遣林则徐禁止鸦片的重要经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