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勒格兰僵尸(第11/15页)

僵尸

为了讲解僵尸—会走动的死人—这就是我们对这种存在的看法,上文有必要对如此琐琐的信仰体系的历史进行简要说明。在最纯粹的伏都教里,“僵尸”指的并不是会走的尸体,而是蛇,这条蛇是达姆拉达·维道的化身。在海地、美国和西印度安那的伏都民间传说中,也有关于行走尸体的故事。尸体如何被诱惑从坟墓中起来?他们是什么?他们真的是被埋葬的死人之躯壳吗,抑或他们受到一些不再神圣的洛阿或盖德所驱动?他们是否与中世纪欧洲的行走尸体近似,受到某种用巫术从几内亚精神世界吸引而来的报复性或恶意精灵所驱动?这些是让欧洲人很费解(而且会继续让其费解)的问题。

威廉·希布鲁克

把非裔加勒比的信仰体系带到西方,毫无疑问是威廉·布勒·希布鲁克(1884—1945)。希布鲁克的生活异常丰富,游历广泛,曾经有几份工作,后来开始写一些秘传和玄妙言论。

他出生于马里兰的威斯敏斯特,第一份工作是报纸的记者和在乔治亚州的《奥古斯塔编年报》做城市编辑。1915年,他应征加入法国军队,但1916年他在凡尔登喝醉酒后,被军队解雇。然而,军队对他的服役授予了英勇十字勋章。他回到新闻界,成为一名旅游作家,向《读者文摘》和《名利场》这些刊物投稿。

他接受一项任务,去了法属西非,与一个叫盖尔的部落住在一起,他声称这个部落是食人族。在这里,希布鲁克第一次吃人肉,而且他承认喜欢吃人肉。真实与否,值得怀疑,但在当时的旅游作家中,这种经历让他颇具一种异国风情。希布鲁克认为自己就是欧内斯特·海明威所说的“迷失的一代”:曾经在第一次大战中服役的年轻作家和诗人,向文化城市巴黎靠拢。他也表示出对奥术的喜好,1920年,他与著名的英国撒旦崇拜主义者、神秘学者和吸毒者亚力斯特·克罗利共度一周,这仅让他更加受到启发和兴奋。据说,他饮酒过度,使用大量药品,这似乎让他对奥术满怀激情。

他又开始旅游,寻找秘传的地方,并写相关方面的书和文章。例如,1924年,他来到阿拉伯半岛,和贝多因人和耶西迪人一起住。他们以崇拜魔鬼而著称(崇拜莫莱克·太乌,即基督教徒认为等同于路西法的孔雀天使),他必然会在文章中提及这方面。他的最终成果《阿拉伯冒险:在贝多因、德鲁司,苦修士和耶西迪魔鬼崇拜者之中》这本书于1927年出版,这本书与他的大部分作品一样,混合着一位感觉论者的奇异断言和关于神秘知识和可怕仪式的暗示。

受到加勒比伏都教故事的启发,他随后去了海地。1929年,他出版了一本名叫《魔法岛》的著作,堪称这个主题的开山之作。在本书中,希布鲁克关注到一个奇特、险恶而且黑暗的组织,他称之为死人崇拜组织。他认为,这来自早前祖先对非洲的崇拜,此书围绕着鬼魂附身和死人复活而展开来。有争议的是,希布鲁克比任何人都更详细地描绘了狂舞、神秘化身、死人复活并在活人中穿行的恐怖画面。

他用尼日—刚果语恩桑比(恩桑比,意思是“上帝”)(这可能是达姆拉巴·维道所用的“勒格兰僵尸”一词的根源)形容复活尸体,给我们提供“僵尸”这个词。恩桑比很可能是一位生殖之神,与四季变换和生长有关,也可能与重生和复活相关。这可能与死人从坟墓回魂以及复活尸体的说法吻合。无论死人崇拜组织是否真的存在,无论这个组织是否如希布鲁克所说的那样存在,都有待考究。但现在,大众脑海里开始萌发了这种看法:僵尸就是会行走的死人、而且与伏都教做法紧紧相连。

书中有一章名为《在甘蔗园工作的死人》,美国几大杂志和日报都大幅刊登了僵尸在海地的甘蔗园不知疲倦地劳作。他们受到一些波哥、僵尸之主的命令,进行无偿劳作。媒体强调僵尸笨拙的形象—我们现在已习惯联想到这种僵尸形象—毫无理由、不经思考,他们奴隶一样听从海地巫师的指令,这让西方人充满恐惧感—他们如此恐惧,不可避免的是,希布鲁克的文章和书籍形成了1932年恐怖电影《白色僵尸》的根基,这部电影即使到今天,依然被认为是很优秀的早期电影,也已经成为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