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四章 正德三十五年之军事与疆土(第2/4页)

后来的清廷就是这么干的。

这些丁口献出来主要有两个去处,第一是大明缺乏劳动力,朱厚照还是小看了产业发展的后劲,大生产时代,劳动力始终都存在紧张的局面。

第二就是参军。

正德三十五年的大明在西北、正北、东北三个方向分别建有大军区,其中西北方向规模最大,新疆军区共有12万装备精良的骑兵。

正北方向次之,共有10万兵马驻扎于河套。

辽东方向最少,有3万人马驻扎于奴儿干都司治所。

总共是25万装备有精良战马、鲁密四代火铳、超级大炮的精锐军人。

但这些军队中主要人员还是汉人,蒙古各部落的青壮真正聚集的地方是豫亲王手下的20万西征大军。

没错,皇帝除了封给老四一个亲王称号外,还封了他为西征将军,并在复名大唐安西都护府之后再封他为大都护,代表皇帝行使位于西至里海,冬至新疆天山山脉的一大片区域的治权。

不必怀疑,这是一个实力强大的皇子,他不仅能征善战,而且会汉语、蒙语两种语言。

也有人建议朱厚照,四皇子有蒙古血统,又骁勇善战,蒙古部落一向推崇这种首领,所以不该给他这么大的军权。

万一草原上那帮人给他来个黄袍加身你怎么办?

但朱厚照没听,大明要想组建这样力量强大的西征军队,人数规模肯定要上去,总不能像是当初征哈萨克汗国那样弄个六万人,那两场激烈的战斗一打就没后续了。

而二十万兵马,不交给儿子,难道交给外姓人啊?

至少他和老四父子之间这些年还是很好的。

再者说老四就是能打胜仗,不给他给谁?

当然,要说他完全没防备那是不可能的。

比如说,所有生产火铳、火炮、子药和炮弹的工厂与技术一直都是绝密,而且技术工人一直把控的很严。

皇帝嘴上说着汉蒙一家,实际上并不允许外族人接触这些东西。

而会打仗的将领一定明白,火器出现以后,战场逻辑已经不再是谁的骑射好谁就能赢了。

明朝的军事理论也在朱厚照的引导下往这方面发展,虽说不是武器决定论,但热兵器时代的作战武器弹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皇帝在正德二十七年下了一个明确的旨意:所有负责生产火器的官员、衙门不得与在外驻守的将军有任何公开或不公开的联系。

理由很简单,也很直接,为了江山稳定,为了皇帝自己的位置坐得稳。

这没什么好隐瞒的,边军将领自己也不准去打听这类事,给你什么你用就是了。

以至于到现在,生产这些武器的工厂位置成了朝廷的军事机密。

老四二十万西征大军的火器供应就是从新疆运过去的,在当地生产、调试、入役这倒是很经济、也很方便,对啊,等他们这一代人走了,更方便后面的人直接独立分裂,甚至转过头来打你。

这是在西边。

东边区域,奴儿干都司的辖区向东至苦兀岛,向西至斡难河,南接图们江,向北则是外兴安岭,再北方那里实在是人迹罕至,连渔猎民族都不乐意去。

奴儿干都司同样被强化了一轮控制,经过成化犁廷以后,东北并无强大的反抗力量,所以几十年来朝廷做的就是进一步把官僚体系搭建起来,同时把‘抽丁’的政策带到了这里。

20万西征大军中,约莫一万人也是这里补充的。

至于朝鲜已经被《明约》在经济层面纳入中原地区,政治层面它原本就是藩属国,而且是和琉球一样比较忠心的藩属国,国王继位需要过问大明皇帝,汉字、货币也全和中原一样。

朝鲜同样是抽丁政策的适用地,这里的丁口主要被抽去了日本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