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辨风尘(第8/22页)

欲折瑶华向绿畴,风光满目尽离愁。茂林修竹多嘉客,万壑千岩忆旧游。汉诏已闻求泛驾,祢狂无自屈岑牟。荆山待价何忧晚,龟手犹期裂地酬。

许洞精通《左氏春秋》,其所著五卷《春秋释幽》亦是应天书院开列的学生必读书籍之一,包拯和沈周等人均拜读过其作品,读到慷慨激昂之处,也曾为这位大才子的英年早逝而惋惜,想不到其人居然还好好活在世上,而且就坐在面前,实在令人震惊。震惊之后,倒也慢慢回过味来——许洞生平际遇非凡,他这样自负的人物,假死自然有必须假死的理由,却不知道他又为何突然抛头露面,卷入了崔良中一案?

隔了好半晌,沈周才讪讪问道:“许先生为什么要杀崔良中?是跟他有仇么?”

许洞很是惊奇,自指鼻子道:“我杀崔良中?怎么可能?倒是我瞧在过世的老吕和在世的小吕的分上,救了他们崔家满门呢。”

张建侯问道:“老吕和小吕分别是谁?”许洞道:“老吕就是过世的宰相吕蒙正,小吕就是现任宰相吕夷简啊。崔良中的侄媳妇吕茗茗,不正是吕蒙正的小女儿么?”

沈周问道:“昨晚往崔府抛扔字条、警示马龙图不得追查毒药毒性的人,应该也是许先生了?”

许洞轻蔑一笑,道:“马龙图?现在大字不识几个的茶商都能当龙图阁直学士了!一个妇道人家执掌天下,能做什么好事?”眼皮上挑,眉目间隐约又有几分当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风采,显然是对当今太后刘娥执政极度不满。又续道:“不错,是我扔的字条。我知道你们好奇,我也可以告诉你们事情经过,但有一点要事先告诉你们,这些事情极其重大,知道了未必是一件好事。我之所以隐姓埋名、佯死避祸,也与这些事有关。你们还要听么?”

张建侯毫不犹豫地道:“要听。”

包拯转头去看沈周,见他迟疑着点了头,这才自己也点了点头。

许洞道:“那好,我就将能说的尽量告诉你们。”

原来许洞自佯死后,一直浪迹名山大川,颇为自得,这次到南京,是特意赶来抚慰被逐出京的老友刘筠。前晚崔良中遇刺后,他听说崔良中昏迷并非刀伤,而是中了奇毒,连本地最厉害的医博士许希珍也查不出药性。许洞对医术一类并无研究,但其至交好友潘阆生前是天下名医。潘阆曾神秘卷入宫廷事件,一度被宋太宗赵光义亲自点名追捕。许洞曾听潘阆提过,当年太祖皇帝赵匡胤在斧声烛影的迷雾中神秘暴毙,众说纷纭,有说是醉酒而死的,有说是被斧子砍死的,其实太祖皇帝是死于一种秘药,能令人全身麻痹,慢慢失去意识,最终死状跟醉死无异。许洞听闻崔良中的症状后,感到与潘阆描述的药症十分接近。如果当真是同一种药,那么凶手一定非同小可,这可是当年某人用来毒杀大宋开国皇帝的毒药,传闻是太宗皇帝心腹谋士程德玄精心配制。当年潘阆就是因为洞悉宫廷机密而惹来杀身大祸,许洞也受牵连一度被逮捕拷问。

许洞一时起了好奇之心,决定亲自去看看崔良中的病状,但崔府这个时候被崔良中之女崔都兰控制,不允准任何人探访,连医博士许希珍也吃了闭门羹。许洞年轻时就胆大妄为,现下年纪大了,人虽然沉稳了许多,但本性不改,既然从崔府大门进不去,他便决定暗中潜入。正好昨晚石中立、刘筠等人听说故相寇准夫人宋小妹住进了南京留守包令仪府邸,决意不避嫌疑,前去拜访,他便主动跟随,目的就是为了从包府潜入崔府。

许洞生平最重要的军事思想就是用兵要用间,称“用间之道,圣人以用兵决胜,不可不用间”,间就是间谍,他本人又亲赴辽国,对暗中收集情报这一类秘密活动自然体会极深。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他谎称方便离开了厅堂,从包家花园潜入崔府兼隐院。对他这样身手了得、事先又准备了相关工具的人而言,攀援上房顶并非难事。他本意只要窥测崔良中的病状,不过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刚到屋顶掀开瓦片往下窥探时,马季良就带着包拯等人进来了,之后又等来了仵作冯大乱,下面一应人的对话如由伤口推测出刻书匠人高继安很可能有染凶案等,他都听得清清楚楚,对包拯几人的才智也很是佩服。但后来听到马季良要派人回东京请太医来为崔良中诊治时,不由得暗骂对方是自寻死路。如果这药确实就是当年杀死太祖皇帝的秘药,必然是出自皇宫,而这等秘药流落民间,必然涉及更多的宫廷机密。一旦当权者恐慌真相泄露,所有相关人员都会被处死,只不过手段各有不同罢了。崔良中已经是半死不活,但其家人也要受牵累,不死也会刺配牢城,或是编管[3]某偏僻之地。他与吕蒙正交好,与吕夷简又是同年,遂决意看在吕茗茗分上,警示一下马季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