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间人(第11/14页)

过了一会儿,话题转到了维族人身上,波拉特说有一些维族人长得像欧洲人。“我最好的一个朋友是金发的,”他告诉我。“他看起来比你更像外国人。他看起来太像外国人了,有时他甚至在中国的电影里扮演外国人。你有没有看过电影《鸦片战争》?”

我点头。这部由政府投资拍摄的电影1997年公映,那时正好快到香港回归的日子。那一年爱国主义大行其道,整整两小时,那部电影充斥着邪恶的英帝国主义者和英勇反抗的中国人。

“你还记不记得有一个镜头,一个外国人被中国人割断了喉咙?”

“不太记得。”我说:“不过我应该看过的。”

他说我不可能错过那个镜头——就在荧幕的正中间,那些人把他朋友的喉咙割断了。那一年,他的朋友后来还被叫去演另一部政府投资的电影,主题是庆祝澳门回归的。

“在那些爱国影片里,有一些维族人和哈萨克人经常负责扮演外国人的角色。”波拉特解释道。“戏分比较重的大角色,有真正的外国人来扮演;而那些小角色,就由维族人和哈萨克人扮演。”

“他们的酬劳高吗?”

“不是特别高。我的朋友赚了3000块钱。不过那也不是什么辛苦活。”

3000元相当于不到400美金。当我问到波拉特喜不喜欢看那些电影时,他大笑起来。

“当然不喜欢。”他说:“你知道他们拍的那些关于中国历史的电影——全都是假的。事实并不是那样。”

当我们在用中文交谈时,年轻的阿塞拜疆人安静地坐在一旁,不过他看起来似乎在认真地打量我。波拉特继续说下去:“我情愿看美国电影。”他说:“教父系列的电影是我的最爱。德尼罗演的电影我都喜欢。”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我马上意识到他和那个演员长得还有几分相似:风尘仆仆的样子,硬朗的下巴,眼睛里蕴藏着一种力量。他是维族版的罗伯特·德尼罗。那个年轻的阿塞拜疆人还在盯着我看,最后他终于和波拉特说话了。

“我朋友想知道,”波拉特说:“你是个犹太人吗?”

坐在穆斯林的餐馆里,这个问题让我大吃一惊。那个年轻人探身过来,波拉特解释到:“他说你长得很像犹太人。”

“我不是。”我说:“实际上,我是个天主教徒。我的祖先有一些是德国人,有些是意大利人。德尼罗也是意大利人。”

波拉特把我的话翻译过去,年轻人的脸显得很失望。他们说了一连串的土耳其语,然后波拉特向我解释道:“我朋友问这个问题,是因为他自己是犹太教徒。”

“啊,”我说:“我不知道阿塞拜疆也有犹太教徒。”

“不是很多。”波拉特说,然后他再次向我们举杯。

波拉特是第一个让我联想到中国的面积和疆域的人。如果把维族人和汉族人放在一起比较,看他们的地理,文化,语言,历史——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像来自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他们就像是在一个国家里相遇的南极和北极。

新疆在西藏的北面,和西藏差不多,它也是偏远而令人生畏的地方。它的占地面积是整个中国的六分之一,相当于阿拉斯加州和纽约州加在一起那么大。它的地形包括有一些全世界最高的山和面积最广阔的沙漠。那儿的古代历史仍然不详,最早的居民是游牧民族,没有留下什么书写记录。偶尔,一些早期的中国朝代会在那儿驻军,然而新疆的土地不适合汉人传统的耕种,帝王们并没有持续地控制这片区域。直到公元9世纪,维族人的祖先才开始在那儿大规模地聚居。不过,他们通常都生活在绿洲上,把广阔的山脉和沙漠都留给了游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