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色彩的东欧文学(第2/18页)

或许悖谬恰恰是艺术的福音,是艺术的全部深刻所在。要不然从这里怎会走出如此众多的杰出人物:德沃夏克、雅那切克、斯美塔那、哈谢克、卡夫卡、布洛德、里尔克、塞弗尔特,等等,等等。这一大串的名字就足以让我们对这座中欧古城表示敬意。

波兰又是一个例子。在波兰,你能同时感觉到俄罗斯文化、犹太文化、法国文化和德语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俄罗斯文化。尽管波兰民族实际上对俄罗斯有着复杂的甚至是排斥的感觉,但俄罗斯文学对波兰文学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密茨凯维奇、显克维奇、莱蒙特、米沃什等作家都曾受过俄罗斯文学的滋养和影响。密茨凯维奇还曾被流放到俄国,同普希金等俄罗斯诗人和作家有过接触。米沃什出生于立陶宛,由于他的祖祖辈辈都讲波兰语,他坚持认为自己是波兰诗人。在他出生的时候,立陶宛依然属于俄罗斯帝国。他曾随父亲在俄罗斯各地生活。俄罗斯风光、俄罗斯文化,都在他的童年记忆里留下了深刻印记。

而在布加勒斯特,你明显地能感觉到法国文化的影子。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布加勒斯特有“小巴黎”之称。那时,罗马尼亚所谓的上流社会都讲法语。作家们基本上都到巴黎学习和生活过。有些干脆留在了那里。要知道,达达主义创始人查拉是罗马尼亚人,后来才到了巴黎。诗人策兰、剧作家尤内斯库、音乐家埃内斯库、雕塑家布伦库什,都是如此。

昆德拉认为,出生于小国,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你“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正是在影响和交融中,东欧国家的不少作家都有幸成为了“世界性的人”。

东欧各国由于国情不同,文学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这也使得东欧各国文学在不同的影响和交融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东欧国家中,波兰文学,相对而言,底子比较深厚。这同它的历史有关。历史上,波兰,在与立陶宛合并后,曾积极响应西欧的文艺复兴,有过持续一百多年的兴盛期。后来,它不断受到侵略,甚至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最后完全丧失了独立。苦难、反抗、追求自由和解放、民族意识、爱国主义,这些自然而然地成为波兰文学的恒久主题。积极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在波兰出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些都是深刻和沉重的源头。没错,总体上,我们读波兰文学,总会感到一种不同凡响的深刻和沉重。作家们也大都有为民族代言的使命感,有关注社会正义的道德感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匈牙利在东欧国家中比较特殊。匈牙利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最初由七个部落组成,其中马扎尔部落最为强大。因此,匈牙利人也叫马扎尔人,属于来自东方的外来民族。公元一〇〇〇年,伊斯特万大公建立匈牙利王国。从建国起,就信奉基督教。历史上,遭受过土耳其和奥地利的侵略和统治。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匈帝国曾经显赫一时。由于种种原因,匈牙利民族似乎有崇尚英雄、崇尚自由的风气。文学上也有许多表现英雄主义和自由精神的作品。自由是匈牙利作家特别看重的东西。诗人裴多菲就写过这样著名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捷克,又称波西米亚,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曾有过一个重要的皇帝,那就是查理一世,后来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帝号为“查理四世”(1346—1376)。查理四世做过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于一三四七年在布拉格创办了查理大学。这也让他获得了不朽的声名。这座大学为捷克培养出无数的作家、学者、教育家和政治家。严格来说,捷克文学就是从那时起步的。胡斯战争,是捷克历史上悲壮的一页。杨·胡斯(1371—1415)是宗教改革家,被罗马教会判处火刑。胡斯派信徒为了捍卫胡斯的宗教改革,打响了一场战争。罗马教皇曾先后发动五次十字军征讨,要制服这个桀骜不驯的弱小民族。战争持续了整整十五年。这就是著名的“胡斯战争”。它对捷克历史影响深远,成为捷克民族的精神支点,也成为捷克文学艺术的精神源泉。波西米亚,这个词,在艺术上,就有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含义。由于多种文化并存,捷克文学出现了有趣的格局:既有哈谢克的传统,也有卡夫卡的传统。这两种传统,使得捷克文学,在二十世纪出现过两次繁荣。一次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另一次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布拉格之春”前期。幽默、讽喻,是捷克文学中的重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