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第10/16页)

况且,他对刘霖早已失去了信任——

刘霖妻子陈氏曾沦为蒙古人奴婢,受尽凌辱,虽侥幸被放回,人早已变得痴痴傻傻、神志不清。二十年前,蜀帅余玠行诱降阔端之计,刘霖表面为大宋一方起草书信文书,其实内心深处极想杀死阔端,以报妻仇,所以他才协助张如意藏在军中。然若非如此,张珏等人怕是早已死在剑门关外。万物相生相克,世事也是如此,总是有机缘巧合,总是有阴差阳错。那件事后,张如意独自离开,称要继续寻找幼弟,以了结最后一桩心愿。刘霖也无颜再面对众人,迁居神臂城,后来竟成为好友梅应春的幕僚。

刘霖见张珏沉默不应,料想对方必以为自己与梅应春勾结,有意设下陷阱,当场恸哭欲绝,甘愿以自身为人质,留在合州,以换取张珏派兵奔袭泸州。张珏最终被刘霖的泪雨所打动,派部将赵安、王世昌、王立等人,挑选精兵强将,随刘霖一道,兼程潜行,向神臂城进发。

六月初三夜里四鼓时分,刘霖与合州军潜至神臂城下,随即遣敢死之士数十人,攀城而入。早巳等候在神臂城里的先坤朋纠集壮士,以为内应,杀死守门卫士,打开神臂门,纳师入城。在一片鼓噪声中,宋兵乘势悉入,冲锋巷战,尽歼守城元军。西川行院先锋大将赵匣刺亦在拒战时被杀。叛将梅应春被擒,随即被当众斩首。

泸州收复后,元军后勤供给成都与重庆前线的漕运联系被截断,西川行院军需供应成为突出问题。忽必烈不得不下令“遣泸州屯田军四千,转漕重庆”,暂时将泸州辖境内的屯田士兵编入运输部队,解一时之急。

另一方面,西川行院诸将家属当时留驻在神臂城中,尽数被宋军俘虏。

正在围攻重庆的元西川军听说家属被俘,人心不安,无心恋战者越来越多,最终被迫撤退,回师救援。元东川行院本来就与西川行院有矛盾,彼此互存戒心,观望不前,在得知西川行院撤兵后,亦不愿单独围攻重庆,退兵而去。重庆之围遂解,暂时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同年十二月,张珏终于进入重庆,正式到四川制置司官署上任。随后又利用东、西川行院两院的矛盾,派部将程聪领兵收复涪州,连破元军沿江诸寨,解大宁之围。又派张万到夔州坚守,控入川的门户,川东形势一度好转。

就在张珏为四川战区力挽狂澜的时候,太后谢道清和宋恭帝早已献出了玉玺和降表投降,元丞相伯颜率大军进入了南宋京师临安。当年五月,宋端宗在福建福州重建南宋政权,改当年年号为景炎元年。张珏闻讯后,即派出数百名兵士前往东南,又在钓鱼城修建宫城,预备迎宋帝到钓鱼城居住,以为长久之计。

景炎元年(1276年)年底,元军再次进攻四川。至景炎二年(1277年)年底,先后攻占涪、万、泸等州,随即集中兵力进攻重庆,并致书劝降,张珏不予理睬,闭城坚守。景炎三年(1278年)正月,蒙古军加紧围攻重庆,张珏率兵出城迎战,遭到蒙古军前后夹攻,宋军大败,退回城中。

彼时重庆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已陷入万分危急的境地。元四川长官李德辉亲自写信招降张珏。书曰:“君之为臣,不亲于宋之子孙,合之为州,不大于宋之天下。彼子孙已举天下而归我,汝犹偃然负阻穷山,而曰忠于所事,不亦惑乎?”张珏不答。

宋军将士中亦有不少人劝说张珏投降,并举出许多理由,如国运衰颓,重庆孤城难守,又如谢太后和皇帝都已降元,太后有亲笔诏书,命令宋将一律放弃抵抗。张珏当即斥道:“我是大宋人,保家卫国,还需要什么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