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九变第八(第9/13页)

折腾他,比如他回去我就出来,他出来我又回去。战例是前面学过的,春秋时吴国折腾楚国。伍子胥把吴军分为三军,一军出击,楚国全国动员,吴军又回去休息了。楚军解散,吴军二军又去骚扰,楚国全国动员,吴军又休息了。楚军解散,吴军第三军又上。车轮战搞了几轮,楚国精神崩溃了,吴国三军齐出,就攻陷了郢都,成为春秋时期攻陷国都的第一战。

战国时韩国为了劳役秦国,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国执行疲秦之计。郑国给秦国设计兴修引泾水入洛阳的三百余里的灌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秦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做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秦王政认为郑国的话有道理,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韩国“役诸侯以业”之计,反而让秦国成就了千古伟业。

趋诸侯者以利。

用利诱让敌人自己送上门来。

曹操注解说:“令自来也。”

张预注解说:“动以小利,使之必趋。”

这些都是教怎么害人的。简单看看就行了,不要被人害,更不要去害人。

居安思危,在治思乱,戒之于无形,防之于未然

居安思危,在治思乱,戒之于无形,防之于未然,每天都在解决困难,随时都在准备出事,因为出事是必然的,不出事是不可能的。当领导,就是解决困难和平事儿的。

原文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华杉详解

用兵的法则,不指望敌人不来,而要依靠我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他。不要指望敌人不向我们进攻,而要依靠我们有敌人进攻不下的力量和办法。

梅尧臣注解说:“所恃者,不懈也。”所依靠的,就是自己永不松懈。

曹操注解说:“安不忘危,常设备也。”时刻都防备着,准备着。

吴起讲将道,有一句话,叫“出门如见敌”。就是保持高度戒备。

《左传》说:“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王皙注解说:“凡兵之所以胜者,谓击其空虚,袭其懈怠。”所以你一空虚,一懈怠,马上就有巨大的危险,因为敌人严阵以待,就等你懈怠。所以“严整终事,则敌人不至”。

有人常说,白准备了,敌人也没来。事实上,你有准备,正是敌人没来的原因。你一旦没准备,他马上就到。

所以有事,要解决困难。没事,要防着随时会出事,领导人没法不焦虑,每天都在精神高度紧张和焦虑中度过。

王皙举了几个例子:

昔晋人御秦,深垒固军以待之,秦师不能久。楚为陈,而吴人至,见有备而返。程不识将屯,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吏治军簿,虏不得犯。朱然为军师,虽世无事,每朝夕严鼓兵,在营者咸行装就队,使敌不知所备,故出则有功。

晋人御秦,深沟高垒,严阵以待,秦军找不到空虚懈怠之机,就拖不起,撤回去了。吴攻楚,到了那儿发现楚军列阵等着,占不到便宜,转头就撤回去了。

程不识这段很有意思。程不识是汉代和李广同时代的名将,因为两人是两个极端,所以也常被放在一起比较。

不过今天,飞将军李广的故事还妇孺皆知,知道程不识的就太少太少了。因为李广的故事太多,而程不识的故事根本没有,他可能就没打过什么仗,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敢来打他。他可能打不败你,你却肯定打不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