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阶级(第13/14页)

不管怎样,这对王子和贱民之间渐渐发展出一段友谊。一天,卡纳克昌德送给艾布海拉吉一个礼物:几颗巨大的豆子,没什么用途,只适合放在手掌中把玩观赏。“第一次碰触穷人从森林里捡来当玩物的豆子,我心里感到些微不安。”王子回忆他当时的心情。他接着说:“如今回想起来,我才领悟,通过卡纳克昌德,我生平第一次接触到印度那颤抖的贫穷。”这是很奇特的措辞——“颤抖的贫穷”。乍看之下,“颤抖”这个形容词似乎是多余的,但仔细玩味,它虽然显得有点夸张造作,却也让人觉得十分生动写实。也许这个词作者只是随手拈来,没什么特别的用意。

在作者笔下,卡纳克昌德的贫穷确实让人怵目惊心,颇具戏剧效果。他的午餐只是一小块烤焦了的面包、几根红辣椒和一颗洋葱。

对他来说,连洋葱都是难得尝到的珍贵食物。平日午餐只有一片粟米面包,蘸着辣椒粉和花生油吃。我坐在一旁,目瞪口呆,看他吃东西。看他那副狼吞虎咽的模样,仿佛饿了好几天……他一手抓着烤焦的粟米面包,一手捏着洋葱,轮流咬着,直到吃完最后一口,才伸出舌头把手指舔干净。

作者仿佛在描写一只稀有动物的进食习惯。他把贫穷当作一种奇观:这就是我们印度人的贫穷。王子艾布海拉吉请小贱民卡纳克昌德吃巧克力。卡纳克昌德接过来,连包装纸一块儿把巧克力一股脑儿塞进嘴巴。艾布海拉吉惊叫一声。卡纳克昌德赶紧把巧克力吐出来——莫忘了,这个小贱民十分可爱,就像一枚印度银币,然后说出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哦,我不知道。我还以为殿下跟我开玩笑,要我吃绿色的纸。”

卡纳克昌德天资聪颖,但英文很差。王侯设置奖学金,每年资助五个本邦子弟进入中学就读,但申请者必须提交一篇英文作文。艾布海拉吉捉刀,帮卡纳克昌德写了一篇文章,果然获得奖学金。王侯殿下颁发奖学金那天,卡纳克昌德的父母亲莅临观礼,“高兴得快疯了”。殿下勖勉学子们:“真理、诚实、信仰,以及最重要的——忠义,是人生四大美德,其价值远远超过世俗的财富和报酬。”说着,他举起马鞭,嗖地挥向卡纳克昌德。小贱民摔倒在地上后,殿下又挥动马鞭狠狠抽了他两下,然后“掏出手绢,仔细地擦了擦手”。王子艾布海拉吉吓坏了。后来他说服他母亲拿出一笔钱来,资助卡纳克昌德进入中学就读。日后回忆起这件事,艾布海拉吉告诉读者,卡纳克昌德从不曾表示过“感恩”之意。这位王子备受折磨,不是因为卡纳克昌德曾经遭受他父亲当众羞辱,而是因为“他把这个善良、上进的男孩子送去中学读书,结果却使他变成一个狂热的革命分子,贻害邦国”。瞧,这部小说的作者在节骨眼上又冒出一句突兀且歪曲事实的评论,让身为读者的我们猝不及防,仿佛被人暗算了一下。

岁月递迁,光阴荏苒,我们再看到卡纳克昌德时,他已经变成一个民族主义者,积极参与印度的独立建国运动。他没忘记小时遭受的羞辱。印度独立了,报仇的时机来临了。如今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面目可憎、时而狂妄自大、时而卑躬屈膝的家伙。王侯统治的小侯国,一夕之间化为乌有。更令人不齿的是,卡纳克昌德竟然率众在街上游行,高呼:“王侯死了!”

卡纳克昌德这样做实在太过分了,我永远不会饶恕他。他欺侮一个已经倒下却依旧不肯服输的男子汉。他羞辱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这个人是一只绵羊,他的报复是绵羊的报复——一如我父亲生前所说。

这般倨傲顽强的态度和口气突出的是过时的、中古世纪的阶级观念,公立学校式的公平竞赛观念激发了一种反抗的热情:这场骚乱的原因显而易见。尽管表面上,艾布海拉吉以公理为名,发誓要替父亲报仇。他决定仿照他父亲生前的做法,当众羞辱卡纳克昌德——如今回想起来,这个贱民当初实在应该被鞭打一顿,免得他忘记他的阶级身份。艾布海拉吉决定在公开场合,用马鞭狠狠鞭打卡纳克昌德。“这种人,一挨打就会扯起嗓门尖叫。这个可怜的家伙还没学会咬紧牙关,默默忍受惩罚。”小说就在这儿结束。作者显然希望我们赞许这样的结局。王侯惨死后,作者以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叙述者(王子艾布海拉吉)的内心恢复平静,也才能让读者感到欣慰和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