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如亲显化享灵山 金蝉破戒贬东土(第3/6页)

如来持无上大法力,靖除三界六道③妖邪魔障,掌管四大部洲轮回业报。

其十大弟子也都——证阿罗汉果,两厢侍立;又有观世音、普贤、文殊师利等八大菩萨左右辅粥;十六罗汉、五百弟子、三千比丘、比丘尼..随佛修持。端的是“华盖金幢彩幡曳,佛子济济大法弘”。

这一日如来入法堂升狮子座说法。但见他面如满月,眉似弯弓,目露慈光,手足如绽放斐荷。乃问道:“生命几何?”诸菩萨微笑不语。一沙弥曰:

“在旦夕间。”如来道:“你不谙佛法。”又一弟子言:“在饮食间。”如来复摇首。忽一比丘朗声道:“弟子以为,生命只在呼吸吐纳之间。”如来定眼看去,见他约有三十岁,肤白而俊秀,眉间灵气盎然,喜悦道:“尔知我法也!”问其法号,那比丘右膝着地,合掌恭敬道:“弟子拙号金蝉子。”

佛随口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曰:“你能复诵否叩那金蝉即启贝齿,更无滞涩,一字不漏,琅琅背了一遍。如来大喜,“金蝉子,你颇有灵性,若恒志进取,锲而不舍,必成正果!”金蝉欢喜,踊跃作礼,退回大众中。

自此佛祖几番独召金蝉子,传道授业解惑,金蝉果有慧根。不久便证了阿罗汉果。一日金蝉因侍候佛祖晚归,同室比丘妒忌之,数叩门扉不开。金蝉遂施法力,自门缝入室。众人皆惊:恐其以牙还牙。金蝉超然一晒,劝师兄弟除贪嗔之心,将那行住坐卧,都作道场,必有所获。众僧感动,以金蝉为知己,日益钦佩之。

忽一日,金蝉子接母亲手书一封,略为:母患沉疴,恐不久于人世,亟盼睹儿一面。金蝉系独子,父早丧,母亲将其拉扯成人不易。阅信大悲,急向都监告暇①,随送信的老仆人归家。躜行几日.回到舍卫城,入宅邸,趋上房,却见母亲正坐在客厅里与娘子说话儿。施礼毕,不禁埋怨道:“家慈安康如旧,为何称病?跑折马腿也!”老夫人笑道:“我的儿,为母的想你了,故此谬递尺犊,不然你如何肯来!”金蝉想的还是修行,急急道:“既然母亲无恙,又见过面了,不孝便回寺院也!”言未讫,娘子已失声痛哭,以袂掩面而去。老夫人骂道:“痴儿忒无情无义矣!你一去便是五年,撇下这般贤淑可人的媳妇守活寡,你不心疼,我还心疼!盼星星盼月亮般把你盼来了,① 涅哭——又谓寂灭。本义指佛教徒经长期修行,达到灭除烦恼,脱离轮回, 圆满一切清静功德之寂静美好世界。为佛教最高境界。僧道士死亡也称 涅箓。

② 姿婆世界——婆婆,梵文译音,意能忍、堪忍。指尘世。

③ 三界六道——佛教认为众生所居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后来道教也 沿用此说法:欲界又分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道。

① 告暇——即现代所谓请假。

夫妻俩连句体己话未说便欲走,你修的是人道还是畜生道?还不快给你娘子赔罪去!”

金蝉原是个孝子,诺诺而退,循旧路去东庭。五载未归,天井中的亲树已高过房檐,洒下婆娄影子;满庭芳草萎,一槛春花艳,蕴含无限幽怨。金蝉子见娘子坐在假山旁一个石杌上,面前一池碧水,浮萍间有小鱼成对穿梭。

金蝉走近娘子,施礼道“无恙”,那妇人不理。金蝉只好看水,碧波中一个佳人,黛眉微蹙,明眸蒙露,哀艳绝伦。金蝉满心愧疚,道:“都是我拖累了娘子..”娘子低声道:“夫君今日来,何时归?”金蝉顾左右而言他:

“我已证阿罗汉果,颇有些神通!”夫人不信:“你却卖弄给妾瞧瞧。”金蝉子便趺坐定心,默念咒语,拘来水仙,须臾,他中现五色芰荷,大如车轮,馨香满院。夫人惊喜不已,约一个时辰,莲花隐去,夫人道:“甚妙,然妾仍思旧日无神通之人。”起身入室。片刻,传出嘤嘤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