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陶渊明+刘子业(第3/5页)

苻坚表示不可能有的。

拓跋焘生前没跟他说实话,死后就直说了。“让你执政选材,选的人都是高门大族子弟。”

寒门会效忠我们,你们这帮世代簪缨的人,只顾着自己的私利,互相联姻看不上别人,勾结一党。你侄女儿嫁给王氏,你一看那人长相是王氏,就觉得是贵种。那你说谁是贱种?大整流品,明辨姓族?做州郡官员做得很好的人有很多,辛苦得不到提拔,他只顾着往朝廷里塞自己的人。

“让你修国史,你都写了什么?”谁修史是为了揭自己老底?本来是要写来流传给子孙后代的,写的好听一点,崔浩把拓跋家过去所有能追溯出来的丑事,被人打啊,被人杀啊,投降又叛逃啊,被苻坚灭国啊……等等都写的一清二楚。还特别得意的全部刻成石碑,组成十倍,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百万,树立在天坛不远处,让人看。谁看了心里头能好受?这人年轻时的才智抵得上千军万马,到老了却老朽不堪,明知皇帝要提拔寒门,巩固帝位,偏要提拔这些豪族。拓跋焘也看历史,知道整个东晋时期都是高门大族把持朝政,皇帝只能勉强喘息。

短短两句话,除了崔浩当局者迷,司马家全都明白过来了:“杀得好。”

慕容家随之点头。

崔浩还要吹捧一下理想中的儒家五等爵:“凡事古代明君,无不效法先贤古圣,改朝换代可以,可是治国之道只有一种。”我做的事有什么错?圣人都这么做!每次改朝换代都这么做!只有高门大姓才能出现我这种才貌双全的治国之才,你们不靠我们治国,难道要依靠那些贪婪短视的平民?

没有哪个皇帝能接受这种说法,皇帝们只有一个观点能统一,那就是大臣天然应该忠诚贤明、不懒惰不抱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突破艰难险阻,在皇帝的指挥下塑造一个太平盛世。不论信仰儒释道中哪一家,大臣们的标准是统一的。

有寒门忠臣的开始大肆夸赞自己家超棒棒的出身不好的忠臣,没有的就赞美诸葛亮。贫穷又拼命的诸葛亮啊!道德标杆!

诸葛亮正在负责烤孜然五花肉的肉串给夫人吃:“咳咳咳咳阿嚏阿嚏”

黄月英连忙掏出小手帕捂住他的口鼻:“这么呛?烟太大了,咱们很久不烹饪,柴火放多了?”

“阿嚏!孜然和蜂蜜掉火里了!”同僚送的奇怪配方,用蜂蜜和孜然腌制肉块,然后串串烤制,用的是鬼卒自己烧的木炭,没有烟,这肉味道怎么样先不说,在肉烤熟之前孜然和蜂蜜先煳的冒烟了!

鬼卒抢过来:“城隍!您让我来吧!”

诸葛亮抖开手帕系在脸上,开玩笑:“你们都晓得,我事必躬亲。”

嗯,然后肉就烧起来了,这块肉比较肥,烤出来的肥油被窜起来的火苗引燃。

旁边的人赶紧随手抓起旁边的小壶酱油浇了上去。瞬间芳香扑鼻,烟雾的味道变得更奇怪了。

勉强吃了两口,居然还行,虽然有些地方有点糊,有点苦,但没煳的部分挺香的,还有种烟熏腊肠的感觉。

写信回去问友人:“你确定要把孜然和蜂蜜直接腌在肉里,而不是涂抹上去?或是制成酱料?”

友人城隍:“没错啊!我自己腌制了一罐让人带过来,你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不一样之处在于诸葛亮把蜂蜜和孜然放的太多了。

……

最近几年呢,就是小帝镇中的皇帝们轮番崩溃。

他们的消息来源各不相同,苻坚有王猛和唐皇后,刘渊刘曜有刘邦、刘炟和羊献容,司马家有桓温和司马德文。皇后们可以时常往来,大臣们则被限制在一年一次。

羊献容研究做生意这么多年,最终发现拿东西卖给帝镇里的人,然后拿他们的陪葬品去卖给倒腾宝贝的商人,这样更赚钱,基本上算是无本的买卖。不论是果干、干菜、油盐酱醋、衣服鞋袜,还是打听到的消息,都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