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怡和洋行要让大淸亡国灭种,主意却是李钦出的(第7/22页)

薛师爷在旁听得脸色苍白:“那、那然后呢,你……”

“许营官被我扣了起来,有人日夜看守,这件事大人不必担心。”古平原脸色凝重,“我方才说‘千古罪人’,不单单指的是让江南重燃战火,而且也是忧心于大好河山落于外邦之手。”

“听这一说,似乎湘军要反的流言已经传到外邦去了……”曾国藩微微苦笑,朝廷的心思,在他而言最明白不过,以曾参之贤、曾母之信,邻人三报尚且疑子杀人,何况自己是手握重兵的汉臣,朝廷对自己的忌惮不问可知。

“大人切不要自疑,若依此虑事,则祸不旋踵。”古平原也是思前想后才来说这番话。他今天在同庆楼上看得明明白白,曾国荃以及湘军一干将士已经被苏紫轩鼓动得满心反意,脑后的反骨都棱棱可见。只要曾国藩一动摇,湘军立时便要起兵,届时战火将烧遍大江南北。“乱世人不如狗”,还谈什么做生意,能保命已是不易。想到费掌柜他们,本是大有所为的一群生意人,却在两江苦苦挣扎十年;想到自己的老师、想到白依梅,如果没有大清与长毛之间的这场战争,他们如今都能活着,好好地活着。古平原这才决定冒死前来进言。

“那你说本督应该如何去除朝廷的疑心?”曾国藩话虽问出口,其实并不相信古平原能有何良策。

没想到古平原倒真有个主意:“方才我本想推荐徽商中的胡老太爷主事盐场,如今大人何不依样画葫芦。”

别看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曾国藩却蹙眉沉思半晌,眉头渐渐舒展,喃喃道:“做大事当以寻替手为第一要义。”

“是,草民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只是没有大人说得明白。”

“好、好、好。”曾国藩的赏识一向不轻易许人,此刻竟连说三个好字。他将手一指外面,“可笑那些人饶舌不去,一事不烦二主,你也替本督想个法子吧。”

古平原心头一松,随之笑道:“大人过去忌讳此事,不敢自明心迹,才给人可乘之机。要依我说,与其胶柱鼓瑟,不如快刀斩乱麻的好。”

曾国藩点头站起身,要过笔墨,命人备好两条长纸,略一沉吟,在卷云书案上一挥而就。

“薛师爷,待墨迹干了,你带人将这副对子张于大门之上。”

曾国荃等人在前厅中正等得不耐烦,忽见薛师爷带着两个扈从走了出来,上前刚要问。薛师爷躬身一礼:“九爷,诸位大人,请随我来便是。”

谁也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疑惑地跟着来到大门之外。薛师爷命人展开红纸,换下总督衙门大门两旁的楹联,这些人有的粗通文墨,有的读过几年私塾,只有鲍超大字不识一个,见众人都望着那副对子默然不语,他瞠目急道:“这写的什么,谁来念给老子听听。”

曾国荃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他凝望良久,嘴角挂着一丝怒笑,对薛师爷道:“你去转告我大哥,就说做兄弟的没别的本事,既然吃香喝辣在一起,将来御赐蒸鹅的时候,我曾九一定陪着大哥一起吃。”说罢转身便走。他只顾愤然离去,可没瞧见街角处的一处茶店雅座中,苏紫轩主仆也正在注目这里,苏紫轩喃喃念道:“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曾国藩这是自明心迹,绝不肯反了。”她的脸上闪过一丝失望,“他就这么信任朝廷,相信朝廷不会卸磨杀驴?我不信,就算真是这样,我也不能就此罢手!”

“记得小姐说过,眼下大清朝,除了曾国藩之外,无人再有威望登高一呼,何况湘军只听他的命令。他既然不肯反,那咱们还有什么法子,总不能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吧?”

“我费了数年心血,为山九仞,不能功亏一篑。湘军的将领其实等于已经反了,只要再有一个适当的理由,让百姓也能站在湘军这边来反抗朝廷,这两股浪合在一处,由不得曾国藩不往前迈一步。”苏紫轩双眸晶亮,眼神如潭水般深邃,始终没有离开总督衙门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