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金风玉露七夕情:中华情侣节(第4/6页)

2003年春,笔者向中央有关领导人当面建议,我们何必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呢?七夕节是我们自己两千多年的情人节。领导人当时就表示赞许,而且说最好不叫情人节,因为我们中国人对“情人”有不同的解读,是不是可以叫“情侣节”。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笔者后来都提倡说七夕是中华情侣节。珠海市的沿海大路就称情侣路。

叠加为中华情侣节

七夕节又称星节、女儿节、乞巧节等,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都是综合性、多义性的,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而突出某方面的节名,是符合传统节日本身发展规律的。七夕节现可突出爱情主题称情侣节。

有人说,牛郎织女天各一方,一年才能见一次,把七夕作为中国情侣节不吉利。现在许多人爱过西方的情人节,如果按照上述逻辑,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吉利”吗?

西方情人节(英语:Valentine's Day)的起源众说纷纭,较普遍的说法是为纪念罗马教士瓦伦丁。据《世界图书百科全书》(World Book Encyclopedia):在公元3世纪,罗马皇帝克劳狄乌斯二世禁止年轻男子结婚,因为他认为未婚男子更适合战争的需要。一位名叫瓦伦丁的教士违反皇帝的命令,秘密为年轻男子主持婚礼,结果被收监,在那里他治愈了典狱长女儿失明的双眼。据说瓦伦丁于公元270(或269)年2月14日被处死。行刑前他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信表白爱情。后人遂把2月14日作为情人节。另据《天主教百科全书》(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记载,教宗在公元496年废除牧神节,把2月14日定为圣瓦伦丁日,即St.Valentine's Day,后来这个节日以“圣瓦伦丁节”——亦即情人节的姿态盛行起来。但是在第2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后,1969年的典礼改革上,因为在史实上不确定是否真实存在这个人物,圣瓦伦丁日就被废除了。现在天主教圣人历已经没有圣瓦伦丁日。

要说不吉利、悲剧,那不是更悲剧吗?其实,一种神圣或者崇高的感情,往往通过一定的牺牲或挫折才显现出来。瓦伦丁就是因为自己的牺牲,显示了他的爱情。

问题不在这里。以圣瓦伦丁节作情人节,是西方宗教文化的产物,不足以体现和传承中华人伦精神。而以牛郎织女为标志的七夕情侣节,却积淀着中华人伦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

本世纪初,一位中国留学生刚到法国留学的时候,正值西方情人节,学校派辅助他们的法国同学给他们介绍情人节,让他们既学法语又了解西方文化。那位法国同学讲完就问:你们有中国情人节吗?还好有人马上应道:当然有!法国同学请他用法语讲一讲。虽然表达得欠佳,总算也交流了中华七夕婚爱文化。如果没有中华情侣节,拿什么跟人家交流?如果不珍爱民族文化,拿什么为世界文化百花园增芳?

牛郎织女的婚恋观,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婚恋观的传统,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为什么能够两千多年传颂不泯?七夕节为什么能够两千多年延续不湮?虽然中间经过排斥,甚至批判,但是仍然根脉不绝。白居易的《七夕》诗说得好,“银汉秋期万古同”。银汉就是银河,秋期就是秋天的相期相会,就是七夕。万古同,不仅是到现在的两千多年,以后万古都会相同,万古都会传下去。因为这种婚恋观、爱情理想是健康的、积极的,符合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的,是可以融入以后的时代的,跟以后时代的爱情观可以相融相通。这样一个节日,以牛郎织女做自己的形象代表,可以说牛郎织女是我们东方的爱神。不仅在我中华“银汉秋期万古同”,而且还要把它介绍给世界,争取“银汉秋期万方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