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华沙(第9/11页)

兴登堡、威廉二世皇帝、鲁登道夫

一九一四年十一月,德皇威廉二世(中)任命兴登堡(左)、鲁登道夫(右)坐镇设于波森的新司令部,掌管东线所有德军部队。这两位将军与法尔肯海因争夺资源和影响力,想在东线,而非西线,决定这场大战的成败。

照片来源:National Archives

到了十一月一日,俄军已停止追击。德国人利用绵亘整条德、俄边界的军事铁路,能快速增援每个受威胁的地点。与奥地利人不同的是,德国人已将这种快速部署改良到尽善尽美。英国旅游作家亨利·诺曼(Henry Norman)在战前就注意到:“接近边境的每个火车站,铁路线都扩展为十二条,每条铁路线旁都有月台,显然,火车可在每个月台迅速装卸,以将德国军力投送到北边。”将部队和炮弹运上那些火车以延长这场战争需要的资金,而资金从比利时之类的占领地输入德国。德国在那些地方征收每月四千万马克的“战争捐款”,以支应每月高达十二亿五千万马克的战争开销。[53]

但谁都看得出,即使有德军投入更大兵力于东线,俄国人还是在华沙(“东边的加莱”)避开重击,挺过另一个回合的交手。同盟国发现他们退回到一个月前他们开始作战的地方。这时,德奥两国政府几乎不沟通,奥地利驻德勒斯登公使指出,德国军事当局什么都没告诉他,他落得只能“在火车站闲逛,观察从东往西驶过的运兵列车”,而从奥匈帝国的角度看,那完全是不该有的运兵方向。[54]

十一月一日,德皇正式任命兴登堡为东线德军司令官。鲁登道夫为这一设于波森(Posen,波兰语称波兹南/Poznan)的新东线德军司令部的参谋长,霍夫曼为作战长。“东部德军”由两个集团军组成:马肯森的第九集团军和巴伐利亚利奥波德亲王的第八集团军。两集团军卷入与法尔肯海因、德皇的战略辩论中,直到一九一六年八月法尔肯海因被革职,由兴登堡接替其位,争辩才结束。法尔肯海因无心于对俄战事,把心力全放在伊普尔(Ypres)之役上。打赢此役,德国将取得一重大的战略收获,即英吉利海峡沿岸诸港。德国人如果掌控这些港口,将能用潜艇和海面船只直接压迫英国,从而或许逼英国同意不再将资金、工业、海军投入这场战争,使德国得以有更多余裕打击法、俄。

法尔肯海因认为把重心放在俄国太冒险。靠俄国出名的酷寒的冬天之助,加上要部队后撤远离德军,沙皇才得以为另一场消耗战争取到时间,而英国则正忙着扩展其陆海军,意大利则一如所料投入协约国阵营。因此,法尔肯海因不肯派兵增援兴登堡,要兴登堡在他为打赢比利时战事而奋战时,守住东边的冬季战线。法尔肯海因甚至考虑要不要与俄国单独媾和,以便全力对付英法。[55]

就在法尔肯海因为他于十一月四日发动的伊普尔攻势投入更多心力时,鲁登道夫仍信誓旦旦表示他能打赢东线战事。[56]兴登堡一直以为会收到的六个军,最终给投入法尔肯海因“奔向大海”(race to the sea)的行动,使东线德军和奥军只有七十五个师对付俄国的一百三十五个师。鲁登道夫未因此丧气,还是在托恩(Thorn,波兰语称托伦/Torun)重新集结第九集团军。他和兴登堡给了法尔肯海因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国优先策略一个曲解性的新解读。他们(不情不愿地)同意,英法仍将是德军进攻的矛头,但补充说,英国远征军在受挫和夏季、秋季死伤大量兵员后,英国陆军总司令基钦纳(Kitchener)呼吁组建“新战斗力”一事,为德国提供了一个一旦错过即不再有的机会:一九一四年冬结束东线战争,然后趁着英国还未有新战斗力可用时,在一九一五年春将德国(和奥国)所有兵力移到西线。才几个星期,动用相对较少的兵力,鲁登道夫和兴登堡就挡住俄国蒸汽压路机。此刻他们打算将它解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