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山巅之城一个救世主国家的起源(第6/16页)

出埃及记:圣经之国的起源

没有一个英属美洲殖民地像新英格兰一样背负了如此多的意识形态包袱。在美洲的发展过程中,新英格兰同时还肩负了其他殖民地未曾有过的民族主义重担。1620年,到达美洲的五月花号(the Mayflower)虽然只载了100多位移民来到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却缔造了一段神话,而这个延续至今的神话,恰恰就是起源于普利茅斯岩这样一块岩石之上。政治家罗伯特·温思罗普(Robert Winthrop)在1867年写道,五月花号“在每一个新英格兰人的内心中都被奉为神物,一队拓荒的朝圣者乘坐它来到这里,并在美洲的海岸上确立了宗教自由的伟大原则”[11]。和马里兰的建立如出一辙,新英格兰殖民地的建立,如同它的命名所清晰体现的,同样是源于英国本土的宗教分立。至少就宗教而言,在1620—1642年来到新世界的清教徒就是希望可以在这里寻找到一个全新的、更好的英国。

清教出现在16世纪末期的英国,其信徒认为英国教会中的天主教组织和教皇制度是一种威胁,故而创立清教与之抗衡。清教运动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连贯的,更像是一面意识形态的旗帜。在这面旗帜之下聚集的信仰者,不论其理念是极端还是温和,都共同坚持这样一种信念:英国教会应该和新教改革倡导的神学教义更加紧密地结盟。在新教改革的领导者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看来,一个人的灵魂注定只有两种结局:得到拯救或永世受难。这些人要想获得救赎,就必须成为上帝的选民(God's elect),也被称为“有形的圣徒”(Visible Saints)。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清教徒相信,就算上帝已经预先指定了一个人的最终命运,也还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愉悦成功的生活,就算这样做未必能获得永恒的祝福,也还是有可能扭转局势获得救赎。

对于一些英国清教徒来说,教会改革看起来确有可能;但是对于那些在1620年到达科德角半岛的清教徒来说,教会的腐败已经蔓延甚广,所以他们不再指望改革教会,而是试图与之一刀两断。那些分离主义者,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清教徒前辈移民,在1608年便离开了诺丁汉郡的司寇比,来到了荷兰莱顿。十几年后,他们回到英国,只为了从那里向新世界进发。在几次不成功的尝试后,他们最终于1620年9月从南安普敦起航,向着目的地弗吉尼亚进发。但是因为遭遇了一场冬季暴风雨,他们到达的地方要向北偏离许多,既不在弗吉尼亚公司的管辖范围之内,也与英国国王颁发的许可状中标注的地点相距甚远。但鉴于弗吉尼亚公司尚且存在,他们的殖民地许可状仍旧有效。这些分离主义者知道他们并没有到达既定的目的地,也不确定自己从法律上讲是否能占有这片土地。于是他们自己拟定了一份契约,即《五月花号公约》(Mayflower Compact,图9)。公约中约定了他们的组成。

一个公民政治体,是为了使我们能更好地生存下来并在我们之间创造良好的秩序。为了殖民地的公众利益,我们将根据这项契约颁布我们应忠实遵守的公正且平等的法律、法令和命令,并视需要任命我们应当服从的行政官员。[12]

图9 描述签订《五月花号公约》的浅浮雕作品,位于普罗温斯敦布雷德福大街。照片由彼得·惠特洛克拍摄。

《五月花号公约》是第一个试图在美洲建立“公正且平等”的政府的书面文件,新英格兰也因此与构成未来美国的其他殖民地区区别开来。但是,如果说建立一种政府制度的前提是需求的存在,那么实际上,新英格兰和距它向南约五百英里的其他英国殖民地并没有什么不同。换句话讲,虽然远离切萨皮克,普利茅斯殖民地的最初经历几乎就是詹姆斯敦那些殖民地的一个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