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面对内忧外患,错误的改革让罗马走向分裂(第10/18页)

至2世纪末,在实力和宗教权威方面,罗马、亚历山大里亚、小亚细亚、安提柯和迦太基等地的教会占有优势。此时,基督教已经形成由许多个体教会组成的教会网,由一些经常相互联系的主教控制。

君士坦丁一世做皇帝后,在战胜其对手的斗争中,宗教政策起了重要作用。君士坦丁一世的父亲康士坦提乌斯在其统治区(高卢、西班牙、不列颠)内,对基督教一向采取宽容态度。君士坦丁一世从父亲手上承接过来的军队中,又有许多基督教徒。识时务的君士坦丁一世虽然还不是基督教徒,但已显示出他是基督教的有力庇护人。在公元313年,他就同据有东方各行省的皇帝李锡尼联合发布“米兰敕令”,宣布宗教信仰自由。以后,他又赐给基督教会许多重要特权,免除基督教僧侣本人对国家的徭役义务。于是,基督教很快就从受迫害的宗教变为占优势地位的宗教。基督教徒已适应于罗马的国家秩序,并乐意为罗马皇帝的权威辩护。

不仅如此,君士坦丁一世还积极参与教会事务,竭力帮助各地教会建立统一组织。他认识到统一的帝国必须有同它相适应的统一教会,在教会中不容有教义上的分歧。当时,就各种教义问题和教会纪律问题进行激烈争辩经常发生。这种争辩是社会斗争的反映,虽然发生在教会内部,但教会是联合了各种阶层的。基督教成为受官方庇护的宗教后,各派主教都希望借助皇帝的权力来解决内部纷争。君士坦丁一世也将教会事务和教义问题当作国务来对待。

公元313年,关于非洲多拉图斯教派正统性的争端发生。非洲基督教代表向君士坦丁一世提出申诉,请求裁决谁该被认为是正统的主教——凯基里亚努斯或多拉图斯。君士坦丁一世将此事交给主教会议处理。这次会议起先在罗马城开,后来转往阿尔列。会议承认凯基里亚努斯享有正统主教的权力,并获君士坦丁一世批准。多拉图斯及其拥护者宣称只有他们是真正的基督教徒,并着手建立自己的教会。因此,这次主教会议不仅没处理好问题,还导致基督教进一步分裂。

君士坦丁一世对教会事务的最大干预,是在如何对待阿里乌斯教派的问题上。

其实,早在2世纪末和3世纪前半期,亚历山大里亚教会的一些神学家就对正统教义提出了异议,其中特别有影响的是奥里根。奥里根以柏拉图的理念观为依据,力图把基督教义与希腊哲学原理结合起来。

4世纪初,一位以禁欲主义著名的教会长老阿里乌斯发展了这种理论,主张在圣父、圣子、圣灵三者中,只有圣父才是永恒的。这种学说受到那些服务于上层社会利益的埃及地区的主教们的谴责,却在亚历山大里亚的普通居民、手工业者和水手中受到普遍欢迎。这导致在街头、市场和其他公共场所,常常发生激烈辩论,有时还会变成公开的冲突。辩论不仅在埃及教会,也在其他地方的教会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君士坦丁一世在教会人士要求下进行了干预。

公元325年,君士坦丁一世在尼西亚召开全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主教会议,讨论阿里乌斯提出的教义问题。大多数与会者反对阿里乌斯学说,承认圣子与圣父是同一的。会议据此制定所有基督教徒都必须遵奉的正统教义——《尼西亚信条》,确认基督与圣父、圣灵是同体的,因而也是永恒的。此时还不是基督教徒的君士丁一世担任会议主席,并批准会议的决议。阿里乌斯被放逐到伊利里库姆,他的拥护者被放逐到高卢。

然而,尼西亚“全基督教大会”与其说是排除了,倒不如说是正式开创了阿里乌斯教派。阿里乌斯派在宫廷官员中有不少拥护者,君士坦丁一世本人对其也有好感,因为阿里乌斯派是并不要求独立于国家权力之外的教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