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换汤不换药的新时代(第2/13页)

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来确保那些开国功臣进入和平年代后依旧保持忠贞,以巩固朱家王朝的统治,使大明江山能够传祚无穷。这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股份制公司,用股份将这些权力股东拴在帝国的裤腰带上。

然而没过几年,这段短暂的和谐时光就宣告结束。“飞鸟尽,良弓藏。”皇帝与功臣始终难以摆脱这种权力困境,历史的活剧也如同盗梦空间的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下去。当权力运转进入到这样一个怪圈中,作为局中之人挣扎得越厉害,遭遇灭顶之灾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每个朝代的开国者都无可幸免,朱元璋的朝代也同样不例外。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颁布榜文,对帝国文武官员严加戒饬,并且在其中严厉指责部分有功之臣在新的时代里放松了个人世界观的改造,干下违法乱纪之事。这可以看作朱元璋对骄傲放纵的功臣们发出的一种警告,同时也传递了君臣关系趋于紧张的一个信号。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朱元璋又先后炮制了《资世通训》和《臣戒录》等训诫性的制度。在这些制度里,朱元璋逐步褪下温情的面纱。他警告那些曾经的战友、如今的帝国官员:你们不要自恃功高就不把我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如果你们对我不忠、逾越礼制,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这些功臣虽然嗅到了帝国的上空弥漫着不祥的气息,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时候朱元璋已经在心中将无形的屠刀缓缓地举起。从无形到有形,有时候缺的只是一个借口。

有人借用经济理论来形容朱元璋与那些功臣的关系,说他们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也就是说,朱元璋作为帝国的法人代表,他手里控制着帝国的产权,但他又分身乏术,抽不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亲力亲为,于是就委托一个或数个代理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

作为皇帝的朱元璋所能做的,就是派发高薪给功臣们,同时让他们在政治上享受高职位。朱元璋希望用这些现实的利益来换得功臣对皇权的一颗赤胆忠心。当然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保证皇权独大,保证这些开国功臣不要生出异心,更不要想着去造反。

造反是一项高风险,但同时也是高收益的活动。对于任何一个皇帝来说,要让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世传下去,就要慎重考虑功臣造反问题。在搞不清楚谁将会造反的时候,每一位功臣都有可能成为皇帝怀疑的对象。其实这是一种有缺陷的逻辑,因为这一完全靠帝王内心推测来完成的命题,对于功臣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新朝刚立,朱元璋任命了两位丞相,分别是左丞相李善长和右丞相徐达。左、右丞相无异于早期明教中的左、右护法,一文一武。李善长是安徽定远人,他和胡惟庸是小同乡,和朱元璋是大同乡。而徐达和朱元璋是小同乡,都是安徽凤阳人。从年龄上看,李善长比朱元璋整整大了二十一岁,应该不算是同辈中人。

李善长并非没有文化的草根阶层。史料记载“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他是一个读书人,并且是一个修习过法家思想,深谋远略的知识分子。李善长与传统意义上的儒生有着很大的不同,爱“习法家言”的人往往是那些权力世界里的实用主义者。他们认为儒家信奉的那一套“为政以德”过于温良恭俭让,不足以为政治国。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善长与朱元璋有着某种相似之处。朱元璋后来推行的那一套摄魂夺魄的铁血政策与法家“以暴抗暴”的统治理念如出一辙。

当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李善长便出任了他的右相国。在相国这个位置上,李善长干得颇有起色,也充分展现了他能裁善断的相才,可谓大明开国的首功之臣。在王朝更替、皇权易主的大时代背景下,很多像李善长这样的实用主义者,他们每天醒来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能够在这乱世之中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当第一桶金到手的时候,他们会幻想着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权力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