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换汤不换药的新时代(第4/13页)

如果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突发事件,大明王朝的版图格局基本上也就尘埃落定了。这时候的朱元璋已经在悄然转换着自己的角色,由一名军事统帅向帝国领袖转型。他开始着手改革沿袭于元朝的一揽子朝廷制度,在诸多的改革方案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宰相制度的存与废。

中书省的存在对于朱元璋而言是皇权专制道路上的第一大障碍,皇帝要大权独揽,势必要降低宰相的权力。要触及宰相制度,就不得不从帝国的权力体系中生生撕开一道缺口,否则的话就会师出无名。

制度的缺口往往存在于人,而人的缺口又往往发乎于人性。要废除一项制度,首先要废除制度内的人。朱元璋在这一点上也是有所顾虑的:一是将现任宰相拉下马,能否废除现行制度;二是废除此项制度,能否堵住天下流言。

现实容不得他继续犹豫。如果我们把一个新皇帝视为进京赶考的举人,那么朱元璋对于自己的这份答卷显然是胸有成竹的。这难免会让我们联想起六百年后的1949年的春天,中国革命胜利在即,中共中央向北平进发。毛泽东在离开西柏坡时说过这样一句话:“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能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

朱家的江山虽然最后亡在李自成的手上,可李自成却没有能力开创一个属于李家的新王朝。对于权力运行的规则体系,朱元璋在登上皇位的那一刻,肯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对于朱元璋来说,李善长并不仅仅是个普通的臣子。在长期的反元斗争中,朱元璋同李善长建立起来的情谊并不比徐达等将领少,对这个大他二十岁的长者,朱元璋的心里更多的是敬重与感激。时过境迁,随着各自身份的变化,这份感激也滋生出了更为复杂的情绪。

洪武初年,在即帝位、册封皇后、立太子等一系列的帝国大事件中,李善长都充当着大礼使的重要角色。朱元璋甚至还让李善长担任了太子朱标的太子太师,等于是将帝国的未来也交到了李善长的手中。没有十足的信任,朱元璋是不会这么去做的。

当然君臣之间的这份信任并非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当年朱元璋羽翼未丰,寄身于郭子兴麾下。有一次,郭子兴听信身边人的挑拨,扬言要夺回朱元璋的兵权,更要将李善长调到自己身边效命。

李善长听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跑到朱元璋面前表忠心,说到动情之处,居然涕泪满面。这让朱元璋大受感动,从此愈发器重。对于朱元璋来说,李善长是一个亦臣亦师的人物。只要李善长没有犯下谋逆这样不可饶恕的罪行,朱元璋实在找不出一个与他撕破脸皮的理由。

建国之初,朱元璋并没有想过要清理李善长、徐达这些开国功臣。从他对功臣的封赏来看,他还是愿意与这些革命战友共同分享胜利果实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朱元璋对付功臣的条件尚未成熟。一是统一大业尚未圆满,还需要功臣们尽心竭力;二是朱元璋和诸臣一路走来,如果说连一丝情分都没有,也是不合常理的。

洪武初年,明朝权力系统的实权派人物大多都是朱元璋的同乡,也就是所谓的“淮西勋贵”。他们和朱元璋同饮淮水,操着同一地区的方言,有的甚至是他儿时一起讨饭放牛的穷哥们儿,比如写信拉他入伙的汤和。

也正是由于地方势力的抱团,才帮助朱元璋从民间社会的最底层一步一步走向了权力的巅峰。在这里,权力结构中的“地缘效应”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即在创业阶段凝聚了人心。

在帝国的整个创业过程中,“淮西集团”个体之间结成了以同乡、师生、亲友为纽带的庞而杂的人际网络。这个网络在明朝初年的官场上同样表现出了惊人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