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大变局时代(第2/5页)

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大清帝国被迫向西方世界开通了自己5个口岸城市。其中福州、厦门、宁波、上海,都陆续在城内开通了领事馆,但在最早接触的广州,洋人却碰到了大阻碍。

广东人在抵制洋人这件事上,非常团结。自“三元里抗英”事件之后,广东人对英国人入城开领事馆一事一直强烈抵制。

“拖”字诀的首倡者,是当时的两广总督耆英。1847年,耆英与英国人秘密达成条约:广东人民太剽悍,你们给我点时间,两年之后,必定按照约定让你们进城!

结果英国人眼巴巴地等啊等,等到了1848年,耆英通过在京城活动,得以调离广东,拍拍屁股走人了。接着徐广缙担任两广总督。徐广缙也不触怒英国人,照例用了一个“拖”字诀。不仅如此,徐广缙还秘密召集广州各乡的团练,一度人数超过10万人,他们经常驾小船攻击英国船只,让英国人不敢惹众怒贸然进城。

拖又拖不起,打又不敢打,当时英国人只能不再提入城之事。

消息传回朝廷,咸丰帝龙颜大悦:“不折一兵,不发一矢,中外绥靖,可以久安,实深嘉悦!”于是封徐广缙为一等子爵,叶名琛为一等男爵。

叶名琛是当时的广东巡抚,也就是地方二把手,在这个“拖”的过程中全程参与,出谋划策,功劳不小。

1852年,徐广缙被调去镇压太平军,叶名琛接任两广总督。听说换了个总督,英国人的心思又活了。当时的香港总督,英国人包令(Bowring)再次向叶名琛提出了入城请求,被叶名琛再次婉拒。

叶名琛的底气也挺足的:我的两任前任都“拖”下来了,我难道不行?但就像击鼓传花,叶名琛当时不会意识到:自己拿到的是最后一棒。

4

1856年,一艘叫“亚罗”号三桅帆船,让叶名琛的命运发生转折。

“亚罗”号是一艘商船,在当时的香港英国当局登记过。在这艘船抵达广州时,当时的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接到举报,率人登船捉拿藏在船上的海盗,后来将船上的12名水手扣押。这个举动引起了“亚罗”号船长、英国人肯尼迪的抗议,说中国人侵犯了英国的主权(他要求按《虎门条约》约定,由英国人自己审问犯人),而且还抗议中国官员撕毁了英国的国旗。

当时英国人画的“亚罗号事件”,上面还特地画了清朝官员撕毁英国国旗的场景

但是,这件事中英国人的做法其实是毫无道理的。

第一,“亚罗”号虽然在香港登记过,但其实登记有效期已过了两周了。

第二,就算在香港登记过,但“亚罗”号的船主是中国人,英国人肯尼迪只不过是一个被雇用的船长而已,中国人在自己的港口,是有权登船检查的。

第三,当时要逮捕的海盗梁明太和梁建富,确实就是以水手的身份待在船上。

第四,当时船上根本没悬挂英国国旗,只是挂了一幅信号旗。(其实当时清朝也没有所谓“国旗”的概念,参见“馒头说”中《一场斗殴逼出的国旗》一文。)

但是,当时的英国领事巴夏礼抓住机会,开始向两广总督叶名琛施压:要梁国定出面送还被扣押水手,公开道歉。

经过审讯之后,叶名琛照会英国领馆:那12人中,确实有梁明太和梁建富两名海盗,中国官府再留下一个叫吴亚作的人做证人,其他9人可以立即送还。至于“亚罗”号,因为是中国人的船,当时船上也没有悬挂英国国旗,所以绝无侮辱国旗这件事。

巴夏礼接到叶名琛回复后表示不满意,要求24小时内释放全部水手,并且正式道歉。

叶名琛接到英国的最后通牒后,退了一步,表示可以把吴亚作也放还,只留两名海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