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大变局时代(第4/5页)

按照英国人的想法,叶名琛在广东经营了十多年,又素有清廉之名,肯定深受百姓爱戴,部下也会想尽办法营救他。于是,英国人决定将叶名琛带到印度的加尔各答,远离中国,以防民心难服。

但其实,英国人想多了。叶名琛被捕后,咸丰帝压根儿就没想过救他,反而因为怕英国人拿叶名琛当人质来要挟政府,立刻罢免了叶名琛的一切职务。不仅如此,还通知广东当局:“叶名琛办事乖谬,罪无可辞,惟该夷拉赴夷船,意图挟制,必将肆其要求。该将军署督等可声言:叶名琛业经革职,无足轻重。使该夷无可要挟,自知留之无益。”

《伦敦新闻画报》上刊登的叶名琛被抓获现场的图片

但已经离开中国的叶名琛,并不知道这些。

叶名琛在“无畏”号军舰上被关了48天,然后被送往加尔各答。因为晕船,叶名琛在船上呕吐不止。但每次吐完,身高一米八的他都要整理官帽和服装,因为要保持大清官员在“夷人”面前的形象。英国人对他客气,有人上船看到他会脱帽致敬,他也会脱帽还礼。

只是,叶名琛以为在军舰上会见到额尔金爵士,并想当面斥责他。但事实上,额尔金压根儿就没想过见他。

军舰到了加尔各答,叶名琛依旧还是气宇轩昂地上岸,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形象。

从上岸开始,他就自命为“海上苏武”。

据后来回国的叶名琛仆人回忆,叶名琛原来是有一个美好愿望的:英国人会把他送到英国,然后他就能面见英国女王,并和她当面对质:为何要无故挑起事端?

在加尔各答,叶名琛每天都在打腹稿,做准备,等待与英国女王见面的那一天。同时,他让人每天翻译鸦片战争的战事新闻给他听,听到英法联军获胜,就捶胸顿足,听到清朝军队获胜,就喜笑颜开。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叶名琛自己也渐渐认识到:英国人从来没有想过把他送到英国,只是想让他在加尔各答待着,远离广州而已。而他也不太可能像苏武那样回归大汉了。

在自己带来的粮食吃完之后,悲愤的叶名琛决定效法古人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不吃外国人的粮食。

1859年4月9日,绝食一个多星期的叶名琛,含恨逝世,终年52岁。

7

叶名琛死后,英国人将他的尸体收敛入棺,送回了中国。

据他生前的仆人回忆,叶名琛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辜负皇上天恩,死不瞑目。”

而就在叶名琛被英国人抓去之后,咸丰帝是这样下诏关照清军的:“勿因叶名琛在彼,致存投鼠忌器之心。该督已辱国殃民,生不如死,无足顾惜。”

馒头说

还是说说叶名琛那著名的“六不将军”称谓:“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拆分出来看,叶名琛确实“不死”“不降”“不走”,但这没什么丢人的。

但他并没有“不战”和“不守”。

至于“不和”,那是皇上不允许他“和”,他就没权力“和”,而皇上需要“和”的时候,他能做的只是“背锅”而已。

也正是因为这六个“不”,让叶名琛成了一个很难下笔的人。

你说他迂腐吧,在“亚罗号事件”的处理上,他做得有理、有利、有节;但你说他有见识吧,被俘后却幻想自己能和英国女王当面对质。

你说他避战吧,他发动乡勇,积极备战,主动迎敌;你说他善战吧,却事事先要占卜,还误信错得离谱的情报。

你说他狠辣吧,对内杀人如麻,对外却一筹莫展;你说他怕死吧,城破之日,巡抚和将军都降了,只有他正襟危坐,不降不走,最终在异乡绝食而死……

令人一言难尽的叶名琛,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晚清一批还算有能力的大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