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于右任(第2/5页)

1907年,于右任在上海创办了平生第一份报纸《神州日报》,“报人于右任”由此名闻天下。

《神州日报》上来就“骨骼清奇”:报纸上的纪年方式与别家报纸不同,不用清朝皇帝的年号,而是统一使用公元纪年。这让人耳目一新。而报纸的内容,也多为针砭时弊、立场鲜明的稿件。一时之间,洛阳纸贵。

不过,《神州日报》才创刊37天,就遭遇了一起离奇火灾,报社从内到外被烧得干干净净。虽然报社上了火险,马上就恢复了生产,但凝聚力受挫,内讧不断,最终,于右任选择拍拍屁股走人——他在《神州日报》前后一共待了80天。

不过,尝到“办报启民智”甜头的于右任,在1909年又创办了《民呼日报》,宣称宗旨是:“以民请愿为宗旨,大声疾呼,故曰民呼,辟淫邪而振民气。”

《民呼日报》延续了于右任在《神州日报》针砭时弊的勇气和态度,文笔尤其辛辣。比如那一年甘肃大旱,陕甘总督升允却三年瞒报灾情,结果造成甘肃省内竟然人人相食。当时《民呼日报》立刻刊登了一篇文章《如是我闻》:“一饥饿老妪,让女儿到野外寻草根回来充饥。女儿抠得手指出血,只得一把草根回来,而母亲已无踪影,唯见地上一摊血。原来被人吃了。该女悲得昏死过去,第二天未出门,乡邻推门探看,只见地上一堆骨节,她又被人吃了。”

《民呼日报》随后还刊发点评:“升允之肉较妪肥百倍,甘民竟不剖食之,意者甘民虽饿,犹择人而食呼?”

这种报道,这种文笔,读者当然要看,《民呼日报》销量急剧上升,不过,当然也得罪了当局,尤其是升允。

《民呼日报》曾组织过一次赈灾活动,升允随后与上海道台蔡乃煌等勾结,诬陷于右任侵吞赈灾款,将于右任逮捕下狱,一个月审讯7次。为营救老大于右任,《民呼日报》只能在当局的暗示下“自行停刊”——这张报纸一共生存了92天。

于右任虽然没有“颈血换太平”,但确实是把硬骨头。出狱没几天,他又创办了《民吁日报》,名称的来由是:“民不能言(呼)则唯有吁耳!”而且,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吁”,就是“于”右任的“口”在说话。

和《民呼日报》一样,《民吁日报》依旧揭露黑暗,而且敢把锋芒直接指向日本——当时的日本,已经开始蚕食中国。

1909年10月26日,日本名相伊藤博文被朝鲜志士安重根在哈尔滨刺杀,上海数十家报纸大多默不作声,《民吁日报》在显著位置刊登消息,并称伊藤博文为“大浑蛋”,是“死有余辜”。

结果日本当局暴跳如雷,指令上海当局立刻查封《民吁日报》——这家报纸只生存了48天。

“过一过二偏偏还要过三”的于右任,于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再创立了《民立报》,请宋教仁做主笔,在报纸上开出《民贼小传》,专写清朝贪官污吏,为辛亥革命的发动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于右任专门教导当时自己报社的新闻记者要有新闻道德,提出:“为维护新闻自由,必须要恪守新闻道德。新闻道德与新闻自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新闻道德的记者,比贪官污吏还可恶。”

1913年,宋教仁被暗杀,《民立报》率先发文是袁世凯幕后指使,于右任于是被通缉,逃亡日本,报纸遂停刊——这张报纸活得最长,活了三年。

于右任一手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就是中国报史上赫赫有名的“竖三民”。

当时的著名书画家对于右任有过这样一句评价:“先生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

4

于右任善写诗做赋,但更有名的,是他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