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于右任(第5/5页)

杨亮功不解其意,一连说了几个猜测,于右任都摇头否定。杨亮功于是又拿来了纸和笔,但彼时的一代草圣,此时却连一支笔都握不住了。

1964年11月10日晚上8点零8分,86岁的于右任与世长辞——因为没有留下任何遗言,所以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关于于右任当初伸出的三个手指,大家又做出了诸多猜测。有人猜是有“三件后事”,有人猜是他放心不下外出留学的三公子,也有人猜是“三民主义”,但结合于右任生前的夙愿,最后一个猜测让大家觉得是最有可能的——

三个手指,是他希望归葬大陆陕西省的故乡三原县。

按照于右任1962年写下的那篇日记的期望,他被安葬在台北最高的大屯山上,人们还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为他竖立起一座面向大陆的半身铜像(塑铜像的材料,都是台湾登山协会志愿用人力背上去的)。

由于没有遗嘱,于右任在1962年元旦后没几天写的一首诗,就被当作了他的遗嘱。

那首诗,就是著名的《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馒头说

严格来说,于右任应该不能算“名士”。

因为中国传统认知中的“名士”,是出名但不出仕的——于右任做了34年的“监察院长”。

但我又实在找不出适合形容于右任的词:书法家?教育家?政治家?报人?这些都只能形容出他的一面。对了,于右任喜欢美食,还是著名的美食家。

鉴于他那个“监察院长”基本上也当得有名无实,所以我觉得还是用广义上的“名士”来形容他,似乎更妥帖些。

说起名士,大家自然会想起魏晋风骨。魏晋名士有的,其实于右任都有:诗情、文才、书画、生活趣味、高雅格调、纯洁品性。但和魏晋名士的尚空谈不同,于右任是脚踏实地的,他是“入世”的。

无论是办报还是办学,无论是做官还是做人,于右任都是尽心尽力,且竭尽所能。归隐山林,纵酒高歌固然惬意且显风度,但更让人尊敬的,是怀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尽己之力,为苍生增一份福祉。

这也可能就是于右任的人格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