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第11/14页)

[2]由今观之,《老》、庄之学,盖即彭蒙等学说之又更进一步者。

彭蒙等之学,注意于全生免祸之方法。如云:“舍是与非,苟可以免”;“动静无过,未尝有罪”;“动静不离于理,是以终身无誉。”是其学亦出于杨朱也。然其所说:多注意于如何可免世之害我,是即杨朱学说更进一步者。

慎到之书,原本今不得见。《汉书·艺文志》列之于法家,谓“申、韩多称之”。《荀子·非十二子篇》谓慎到、田骈“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当即“与物宛转”之义。又谓其“尚法而无法”,又谓其“敝于法而不知贤”,(《解蔽篇》,《荀子》卷十五页五)则慎到实有“尚法”之说。《韩非子·难势篇》亦引有慎子言“势”之文。但其“齐物”之说,与其“尚法”之说,其间逻辑的关系如何,“文献不足”,不必强为牵引附会。今但以《天下篇》所说为主;他书所说,与《天下篇》所说相近者亦录之。至于慎子论“势”之言,俟下第十三章中附述之。

七 【驺衍及其他阴阳五行家言】

上文(第三章)谓古代所谓术数中之“天文”、“历谱”、“五行”,皆注意于所谓“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及乎战国,人更将此等宗教的思想,加以推衍,并将其理论化,使成为一一贯的宇宙观。并骋其想像之力,对于天然界及人事界,作种种推测。此等人即汉人所称为阴阳家者。此派在战国末年之首领为驺衍。《史记》曰:

齐有三驺子,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其次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万余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是以驺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驺奭者,齐诸驺子,亦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孟子荀卿列传》,《史记》卷七十四页二至五)

所谓“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者,《吕氏春秋》曰:

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有始览·应同》,《四部丛刊》本,卷十三页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