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运用(第5/8页)

◎ 伽比埃奈会战的尾声。在伽比埃奈会战以及更早的拉米亚会战、赫勒斯滂会战中,高素质的方阵部队都在遭受骑兵侧后威胁的情况下结阵退出了战场,这一情况体现了大部分无马镫骑兵对重步兵的无可奈何。

但是,攸美尼斯在获得中央优势的同时,其在两翼抵抗住安提柯骑兵攻势的意图却落空了。他占据优势的象群,在与安提柯战象的交战中并未能占到上风,反而失去了其最大的一头战象,进而造成了士气上的打击。利用前哨战的优势和保皇派的内部纷争,安提柯随之以其主力猛击了攸美尼斯左翼的中段,即朴塞斯塔斯和其他的东部行省总督的卫队骑兵。原本就对攸美尼斯不满的后者,在战斗中显得松懈而毫无战意。随后发生的事在狄奥多鲁斯和普鲁塔克笔下有不同的记载:或许是顺水推舟的哗变,或者仅仅是由于保存实力而借机逃跑,朴塞斯塔斯和他的伙伴骑兵迅速撤退,连带着两侧的一部分友军一同逃跑。这个举动使得攸美尼斯一下失去了1500人的部队,大约占到左翼骑兵总数的一半。安提柯随即从缺口突破战线,仍忠于攸美尼斯的部队在左翼的最外侧几乎遭到了包围。攸美尼斯一度希望在战场上找到并杀死安提柯本人挽回败局,但却未能如愿,他的左翼在绝对的数量劣势下最终被击败,他只得放弃部队并前往右翼。在此过程中,他获得了中央的捷报,并以此敦促朴塞斯塔斯回到战线上,后者却索性率部退出了战场。

击垮攸美尼斯的左翼后,安提柯同样面临两难,他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中央,从而面临一个经典的难题:如何用重骑兵去单独面对重步兵。最终,安提柯选择进行一个“错位”的攻击,他亲率的右翼重骑兵转向,并攻击攸美尼斯接管了的敌军的右翼,而他的左翼则在培松的指挥下摆脱了当面的敌军,转而攻击敌军的步兵。获胜的攸美尼斯中央部队,碍于敌军的骑兵威胁无法进行追击,只得结成空心的大方阵,将轻步兵和战象置于其中,而以马其顿方阵作为外围掩护。随后,他们顶着培松的投射火力,设法退出了战场,然而在他们来到营地时,却发现这里已是一片废墟。早在会战之初,伽比埃奈的沙地地形就引起了安提柯的注意。战马奔驰造成的沙尘横飞,成了隐秘行动的好机会,他以外围的米底骑兵绕过整个战场,直接攻占并洗劫了攸美尼斯的营地。银盾军征战数十年积累的巨额财富和家眷行李,被安提柯以这种方式夺取了,作为“赎金”,他们在伽比埃奈战后出卖了自己的指挥官,攸美尼斯因此被俘并处死,第二次继业者战争随之结束。

在伽比埃奈会战中,安提柯攻击方向和时机的决策,基本达到了古典时期骑兵运用的顶尖水准,而那支米底骑兵的运用,更是从战略上巧合地成为伏笔。但会战最后阶段的对垒,却清楚不过地展示了伙伴骑兵的弱点,无马镫、非具装的伙伴骑兵,即使在训练和纪律性上达到极致,也很难击破高质量的重步兵正面。当没有敌军步兵牵制正面时,结成四面对敌的大方阵,几乎成为马其顿方阵百试不灵的反骑兵秘诀。使用投射武器的轻骑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这种做法,但像银盾军这样纪律出众、作战意志强的部队,很难被单纯的投射火力杀伤所击败,伙伴骑兵及其代表的无马镫冲击骑兵,需要更上一层楼的冲击力,才能破解结阵重步兵这一难题。

此战后,以优势翼部署在敌军的主攻方向,辅以预备队的巧妙运用,摧毁敌军攻势的作战方式,也在继业者战争中逐渐流行起来。安提柯父子极为擅长亚历山大式的骑兵侧击,并以此赢得了伽比埃奈等一系列会战的胜利,但这种“一招鲜”的成功从公元前312年的加沙会战(Battle of Gaza)开始戛然而止。独眼龙安提柯之子德米特里乌斯(Demetrius)在加沙会战中,以战象为先导,亲自发动了左翼的重骑兵冲锋。这次由1300名伙伴骑兵,1600名其他骑兵部队和43头战象所发动的鲁莽攻势起初成功逐退了当面的骑兵。但与之交战的托勒密却凭借在战线上布置的障碍阻止了战象的进一步前进。很快,大部分安提柯的战象被托勒密的轻步兵俘虏或杀死。而此前德米特里乌斯毫不掩饰主攻方向的做法,使得托勒密能够将他的4000名骑兵中较优秀的3000人部署到这一翼,并以其中一部分埋伏到了侧翼。结果德米特里乌斯继续前进的骑兵,遭到了托勒密骑兵从侧面发动的突袭,并且被击溃。在左翼战败的德米特里乌斯很快全线崩溃,并且输掉了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