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南朝“最弱王朝”陈朝(第4/7页)

这样的算盘,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对南朝意味着什么。且不说萧渊明是个拿北齐当干爹的傀儡废物。就说这个北齐,此时正是著名的暴君高洋在位,他治下的北齐百姓,早就苦不堪言,由他来完成“统一大业”,等待南朝百姓的,必然是一场数倍于侯景之乱的兵灾。此时执掌大权的是王僧辩,陈霸先只是个二号人物,他坚决主张立萧渊明为帝。整个南朝的命运,也就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上,听王僧辩的,就要接回一个傀儡皇帝,最后大家一起做亡国奴。不听王僧辩的,那就只能造反了。

国家命运面前,老实了一辈子的陈霸先,这次终于不老实了:兵变!奇袭建康,杀王僧辩父子,废黜萧渊明,重立萧方智为帝,整个过程做得干净利索,陈霸先独掌大权,已然是第一权臣。这一来,产生了轮番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王僧辩的部将杜龛率北齐军入侵,强敌压境下,陈霸先巧使谈判计,打打停停,然后瓜步一战,众将同仇敌忾,大破北齐精锐部队,北齐数万人被杀,十数名大将败死,陈霸先终于打退了最强大的对手。然后是广东萧勃、长沙王琳,在经过了一系列讨伐以后,江南终于归于平静了。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黜萧方智,登基称帝,建立陈朝。自登基之后,兢兢业业,外抗强敌,内整民力,大量的广东兵民迁移到江南地区,补充人口,恢复生产,比起魏晋南北朝以来大多数南方政权的帝王,力量最弱的他,却是一个很有收复北方理想的人,早在平定侯景之乱时,他就曾欲出兵江陵,收复失地。称帝之后,他也一直把统一大业当做目标,他以“正统”自居,经常叮嘱臣下“勿忘北方山河”。他在位的时间不长,公元559年,征战一生的陈霸先与世长辞了。但是这却是南朝政权最关键的两年,正是在这两年里,赤地千里的江南大地经济得到恢复,实力得到增强,抗击了北齐政权一次次南下入侵。“最危险的时候”,是陈霸先带着南朝军民一起走过来的。

陈霸先过世后,他的事业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开而终止,此后相继登基的陈文帝和陈宣帝,都是陈朝历史上的英主。这段时期,也是南北朝晚期又一个难得的“中兴”:文宣中兴。

继陈霸先过世后登基的,是他的侄儿陈蒨,当时的爵位是“临川王”,和他的叔叔陈霸先一样,他的登基,一样是临危受命。

陈霸先过世时,陈朝的内外局势依然非常凶险。当时陈霸先的儿子陈昌在和西魏的战斗中被俘,一直被扣押在长安。为了抵御北朝的军事威胁,陈朝的大将也大多拥兵在外,一旦“接班人”悬而不决,兵变外加敌人入侵,都是很可能发生的。所以陈霸先死的时候,陈朝秘不发丧,密令临川王陈蒨入京,在侯安都、蔡景力等重臣的推举下登基。当时的情况是,陈霸先的遗孀章皇后不同意侄子接班,陈蒨本人也觉得资历不够,几番推辞。大将侯安都急了,当场抄家伙面见章皇后,逼着章皇后下了懿旨。“赶鸭子上架”下,陈蒨最终迅速登基,这就是陈朝历史上的第二个皇帝陈文帝。这个侯安都是陈霸先的亲信部将,侯景作乱时代开始跟随陈霸先,多年以来立功无数,他绝不是有勇无谋的粗鲁之辈,相反很有政治眼光。王僧辩欲迎立萧渊明时,也是他力劝陈霸先起事,才坚定了陈霸先的决心。否则,也就没有后来的陈朝了,这一次他拥立陈蒨,同样因为他有眼光:在陈家的宗室中,陈蒨是唯一一个有能力继承陈霸先大业的人,从平定两广开始,陈蒨就是陈霸先的得力助手,多年南征北战见过大阵仗,既有政治经验也有谋略,这也是百废待兴的陈朝,唯一需要的皇帝。

事实证明陈朝臣将们的选择没有错,陈蒨登基后,主要工作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继续陈霸先时代的移民政策,迁移两广人口到江南,同时实行屯田,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江南的人口和经济,在他在位期间继续发展起来。对外战争方面,陈蒨也不含糊。陈霸先时代没有彻底剿灭的军阀王琳,趁陈蒨新登基再次起事,反被陈蒨在芜湖一通猛打,全军覆没。公元561年,他又打败了北齐的南征大军,大涨了陈朝的国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