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反攻(第3/11页)

他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现象:大军一路攻城略地,收复了保宁以外的四川全境,但消灭的清军并不多!

除了重庆以外,四川各地的清军大部分都不战而逃、“人间蒸发”。这些人去了哪里?显然,答案有且只有一个——保宁!

各地清军退守保宁,再加上吴三桂、李国翰亲率的部队入城,保宁清军的实力已经不可小觑。在兵力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刘文秀不经细致准备,便贸然组织对保宁的进攻,战略上是相当失策的。

战略上的重大失误,或许是因为刘文秀情报不明,又掉以轻心,似乎还情有可原。但是,刘文秀急于剿灭清军的有生力量,在战术上犯了一个相当没有技术含量的低级错误——“铁桶战术”。

大军进抵保宁后,刘文秀将保宁包围得水泄不通,并从各个方向向城内固守的清军发起全面攻击。

这个战术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当年堵胤锡率领忠贞营围攻长沙,也是这么干的。要不是何腾蛟瞎搅和,拿下长沙也就是一两天的事情。这么强悍的战术,到了刘文秀这里,怎么就成了低级错误呢?

打仗是门技术活,具体问题得具体分析,生搬硬套是要不得的!

——“铁桶战术”的前提是对敌形成压倒性优势,但随着保宁的清军得到大量补充,刘文秀的这种优势荡然无存。

——保宁跟赣江一样,也是三面环水,不过是由嘉陵江弯成“U字形”形成的,东、西、南三面被江水阻隔,易守难攻。

在这种情况下采取“铁桶战术”,对于一个身经百战的将领而言,确实是不可原谅的。

战略失误,战术继续失误,“衰神”刘文秀的败局不可避免。

十月十一日,刘文秀率五万军队从四面攻城,主攻是没有河流阻隔的北面,并将嘉陵江上的浮桥全部砍断,企图将吴三桂、李国翰困死在保宁。

插翅难逃的吴三桂绝地反击,对准刘文秀大军中最薄弱的张先璧部发起猛攻。张先璧溃败,冲散了毗邻的王复臣部,刘文秀大军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吴三桂、李国翰趁机采取“乱棍战术”,更是乱上加乱。

由于三面河流上的浮桥被砍断,刘文秀大军陷入了绝地,遭遇惨败,王复臣、姚之贞等将领阵亡,刘文秀率余部撤回贵州境内。孙可望念其劳苦功高,只是解除兵权,送回昆明赋闲;对后来归附的张先璧就不必客气了,直接命人拖出去乱棍打死。

踌躇满志的刘文秀败得一塌糊涂,四川又落到了清军的手里;勉强留守的吴三桂胜得稀里糊涂,也不敢贸然扩大战果。自此,四川转入僵持状态,孙可望打通川鄂水道的设想落空,成为一大憾事!

“战神”之靖州大捷

四川意外失手,但湖南却有意外的惊喜。

入湘抗清,孙可望已经盘算好几年了。早在永历五年(1651年)四月,孙可望便派部将冯双礼作为“开路先锋”,率四万多人(包括骑兵一万多,还有战象十余头)进入湖南境内。

有意思的是,清军“三王”南下两广,七拼八凑才攒足四万人。孙可望打湖南一个省,光是“开路先锋”就不止四万,还有大象助阵,这排场可真够大的!

跟南明政权交锋的几年来,清军似乎只有受降的时候才见过这么多人!

冯双礼率领的这支“先锋部队”从贵州出发,于四月十五日进抵湖南沅州。清军在沅州的守军有多少呢?

三千人!

沅州之战,就是一场“要你命三千”的杀人游戏。毫无悬念,搞“铁桶战术”的冯双礼初战告捷,清军守将郑一统、知州柴宫桂被俘获。

冯双礼的第二站是沅州北面的辰州,驻守在此的是清军辰常总兵徐勇。徐勇是个相当抗打的货,带着几千人精心布置防线,扼险固守、负隅顽抗,人生地不熟的冯双礼没能打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