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来”的政权(第4/6页)

被陆荣廷挤跑了的孙中山,革命动力不减,命令陈炯明发动对桂系的进攻,重建广东护法军政府。1921年6月,广东军政府发动粤桂战争,打败桂系,统一广西,陈炯明成了广东的实力派人物。重新组织了军政府的孙中山决意北伐,但是陈炯明有不同意见,他说,“连年用兵,将士疲劳,宜暂休养;饷械未足,宜事补充;且湘省方倡联治,即议北出,宜先疏通;且南北议和草约经中山认可,已派代表征求江浙各省,宜得同意,不能突起用兵,自毁信义。”419条条在理、论证充分,但孙中山执意北伐,也只能勉强配合,但其后又发生了陈炯明“叛乱”的事。

陈炯明为什么又把孙中山从广州赶跑了?除了政治上的分歧外,还有经济上的原因。当北伐开始后,孙中山苦于军饷无着,跟陈炯明说:“吾北伐而胜,在事实上固不能回两广;北伐而败,且尤无颜面回两广。两广请兄主持,但毋阻吾北伐及切实接济饷械而已。”420也就是说要陈炯明解决最根本的钱的问题,当时广东省一年的税收是1600万元,每年的支出需3200万元,赤字达一倍,粤桂战争又用去了800万,如再继续北伐,钱由何出?陈炯明的压力是很大的,虽是在如此压力下,还是每月接济了北伐军军饷50万元。1922年2月21日,负责为北伐军筹饷的粤军参谋长邓铿在广州火车站遇刺身亡。邓铿一死,北伐所需接济不至,陈炯明和孙中山的矛盾爆发,孙中山撤了陈炯明的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长等职,要陈炯明返回海丰家中休养。手下不干了,驻桂粤军总指挥叶举,也是陈炯明的得力干将,带了50多个营,跑回广州,炮轰孙中山总统府,公开叛变。

孙中山的一生都在为革命而努力,而他的一生也都为钱而头疼。屡战屡败,缺钱是最重要的原因,而他的继任者蒋介石在钱的方面比他成功多了。

正是陈炯明叛乱的过程中,在上海搞股票赚钱的蒋介石开始受到孙中山的信任,后来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

蒋介石是一个不差钱的领导,他的钱主要来自以下四个地方:

1.税收。

在北伐之前,国民党已经控制住了广东和福建,这两个省一个是中国开放最早的地区,一个是外国华侨最多的地区,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讲,是两个较为富裕的地区。北伐之后,蒋介石占领了全国最富的江浙地区,有资料显示,在南京的十年时期,政府从全国经济的贸易和制造部门取得税收中有近85%集中在上海地区,也就是说,中国最富裕的地区都被蒋介石把持了,这给他提供了比其他省份更为雄厚的税收支持。

2.资本家的资助。

我们都知道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因为怕共产党挖自己的墙脚,但是我们不明白的是蒋介石为什么在北伐还没完成的时候就急迫地进行清党呢?费正清的《剑桥中华民国史》给我们讲了这一大屠杀产生的契机:1921年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1926年左右发展非常迅猛,“四一二”政变前后,中共党员人数已达到57900余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大本营和重要的活动基地,当时中共认为,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在上海这样一个拥有数十万产业工人的大都市开展革命,才最具典型意义。1926年10月,中国共产党还领导工人搞了一次武装起义,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是给资本家造成的恐惧是不小的。于是在1927年春,一帮子惊慌失措的上海资本家联名上书,要求蒋介石防止过激的革命行为发生,并且愿意出1000万军费。3月末先给了首批的预付款300万元,大屠杀之后,当共产党人不再成为上海的威胁时,4月25日,他们又给了蒋介石剩下的700万元。

那时候的蒋介石,也在需要钱的当口,1000万,只够它半个月的军费,更多的钱哪里来?于是他就派出专人逐店逐厂要求捐款。例如,命令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捐款50万元;华商电气公司捐款30万元;先施公司捐款25万元。421如果资本家不配合,杜月笙的手段就可以使了,欧文·查普曼报道,“富有的中国人会在家中被捕,或神秘地失踪于街头……百万富翁以‘共产党’的罪名被逮捕。在近代,上海从没有在以前的任何政权之下,经历过如此恐怖的统治”422,当然这只是“迫不得已采用的非常筹款手段”423,事实也的确如此,1928年以后,这一黑帮做法基本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