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4/5页)

童贯在旁看着,认为这个局面只能由他来出面收拾了。

童贯曾先后统率大军镇压过宋江、方腊两股农民起义军,在对付民众闹事方面是颇有些手段的。以他的经验看,从骨子里说,草民百姓都是吃硬不吃软,别看眼前这些人仗着人多势众咋呼得紧,其实是色厉内荏一盘散沙,内中真敢玩命的没有几个。只要官方动真格的,无论他们有多少人,顷刻之间全都会作鸟兽散。现在由他站出来解决困境,正好乘机显示一下他的能力,增加一把他在赵佶心目中的分量,让赵佶感到他这个人确实不可或缺。

所以,他也没向赵佶请示,便下令本部兵马成作战队形向四周的民众列阵展开,刀出鞘箭上弦。接着就命几名将领驰马阵前,同时向四方喊话,告诫所有围聚于此者立即散去,否则即为谋反,格杀勿论。

聚众情愿的人们见此情形先是愣住,但继之全被童贯的武力威胁激怒。不知是谁高喊了一声:“他们敢动手,就跟他们拼了!”这句话就像点燃了火药筒,引起了一片炸雷似的怒吼声。人群非但没有离散,反倒迎着引弓待发的箭镞渐渐地向前涌来。

童贯并不是虚张声势,他对此早有思想准备。面对越逼越近的人群,他冷冷一笑,传令下去,有胆敢再进一步者,毋庸迟疑,立即射杀。

扬州知州和通判万没想到今天这事会闹成这样,他们预感将要出大乱子了,俱在心里叫苦不迭。赵佶也觉这样一来事态恐怕要闹大,但又吃不准童贯断然采取强硬措施是对是错,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人群还在继续向前涌动,胜捷军的弓弦已经拉满,眼看一场血案在所难免。

忽听有人急叫一声:“童太尉且慢!”

童贯回头一看,不得不将已经顶到唇边的“放箭”二字咽了回去。他再骄横跋扈,这个人的话还是不敢不听的。这个人是郑太后。

有赵佶在这里,郑太后原是不想出面的,但她见赵佶一直犹豫不语,而童贯却当真要大开杀戒了,她不得不越过赵佶站了出来。她倒不是担心一旦动武童贯控制不了局面,她相信,凭着童贯、高俅带来的这两支兵马,强行将聚集江边的请愿民众镇压下去,肯定是不成问题。问题在于那样一来,所造成的影响将极其恶劣。

赵佶于国难当头之际,置京城安危于不顾,径自南下逃跑,已是非常不光彩的事,倘于途中再酿血案,必会搞得天怒人怨,甚至下场堪忧。即使不想将来只看眼前,逃难途中的护卫措施十分疏松,若与百姓结下死仇,那江湖刺客的报复手段,可是防不胜防。

虑及种种严重后果,郑太后才不敢再沉默,急切地出面喝住了意欲蛮干的童贯。然后,她回身低声对赵佶道,上皇人在旅途居无定所,结怨民间此身何安?一语点醒梦中人,赵佶忙命童贯将人马撤下。

民众见官军不再以武力相胁,情绪稍缓,然仍无退意。

赵佶便问郑太后,对这些愚民强驱之不可,婉劝之不退,如之奈何?凭什么他们不让我过江,我就不能过江?我堂堂的太上皇难道连这一点自由都没有吗?郑太后考虑了一下说,看来若不适当地做些妥协,大家都难得脱身。以妾身之意,且先如此如此,上皇意下如何?

赵佶听了郑太后的主意,略为沉吟,觉得是个权宜之计,不禁对她生出一股感激和敬意。于是他唤来扬州知州与通判,让他们再去向民众进行劝说。

知州和通判领命,马上分头去宣告太上皇的旨意。他们告诉百姓,太上皇南幸乃朝廷的重要政务安排,行程既定不可擅改。然扬州百姓挽留意切感人肺腑,上皇不忍拂民热望,因之特留郑太后及眷属于此,并留殿前都指挥使高俅所率兵马驻守扬州,与当地军民携手备战共御金虏。希望百姓们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勿误太上皇南巡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