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5/5页)

这个折中的方案通报出来后,百姓的情绪大为舒缓。肯将郑太后以及高俅一支人马留下,在百姓的心目中,是太上皇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台阶和面子。而如果非坚持太上皇本人留下不可,可能会把事情搞僵,反倒事与愿违。毕竟他们也不愿意闹出流血事件,于是在民众间便议论纷纷起来,多有认可之意。

知州和通判见众意开始松动,就趁热打铁再加善劝。郑太后亦当即辞别赵佶,带着眷属们登上了返回城里的马车。人们见了,乃信郑太后等留驻扬州非为虚言,就一拨一拨地逐渐散去。一场风波至此总算平息。

这时天已将暮,赵佶唯恐夜长梦多,吩咐随员抓紧时间渡江。童贯忙命军士将赵佶的行囊箱包搬运上船,带领部分亲兵亲自护卫赵佶登舟启程。胜捷军的大队人马则经浮桥步行过江。

赵佶在张迪的搀扶下步入船舱,他看着一直在鞍前马后忙碌不停的童贯,对其勤勉事主的精神十分赞许。刚才童贯那种敢于采取极端措施、不惜得罪百姓来维护赵佶的利益的举动,尽管失之孟浪,但是忠心可嘉,令赵佶深感此人确乎不可多得。而张迪却认为,童贯其实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很担心此行由于童贯的加入,会使赵佶与皇上赵桓的关系产生裂痕。但这个念头他不敢明说。

高俅与童贯一起奔波千里,好不容易追上了赵佶,却被赵佶一句话留在了扬州垫背,心中老大地懊恼。他暗骂到底是童贯这只不公不母的老狐狸溜须拍马技高一筹,便宜总是让这厮占了去。而实际上却正是由于他没有追随赵佶过紧,后来方侥幸未被赵桓列入诛杀名单。这才真正是捡了个最大的便宜。